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王昌齡的詩

王昌齡的詩

壹、《塞下曲》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並客,皆***塵沙老。莫學遊俠兒,矜誇紫騮好。

翻譯:知了在枯禿的桑林鳴叫,八月的蕭關道氣爽秋高。出塞後再入塞氣候變冷,關內關外盡是黃黃蘆草。自古來河北山西的豪傑,都與塵土黃沙伴隨到老。莫學那自恃勇武遊俠兒,自鳴不凡地把駿馬誇耀。

二、《從軍行七首·其壹》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裏愁。

翻譯:在烽火臺的西邊高高地聳著壹座戍樓,黃昏時分,獨坐在戍樓上任憑從湖面吹來的秋風撩起自己的戰袍。此時又傳來壹陣幽怨的羌笛聲,吹奏的是《關山月》的調子,無奈著笛聲更增添了對萬裏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三、《從軍行七首·其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翻譯:軍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聲,不管怎樣翻新,每每聽到《關山月》的曲調時,總會激起邊關將士久別懷鄉的憂傷之情。紛雜的樂舞與思鄉的愁緒交織在壹起,欲理還亂,無盡無休。此時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著長城。

四、《從軍行七首·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翻譯:青海湖上蒸騰而起的漫漫雲霧,遮暗了整個祁連山,遠遠地可以望見玉門關那座孤城。黃沙萬裏,頻繁的戰鬥磨穿了戰士們身上的鎧甲,不將敵人打敗絕不回還。

五、《從軍行七首·其五》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翻譯:塞北沙漠中大風狂起,塵土飛揚,天色為之昏暗,前線軍情十分緊急,接到戰報後迅速出擊。先頭部隊已經於昨天夜間在洮河的北岸和敵人展開了激戰,剛剛聽說與敵人交火,現在就傳來了已獲得大捷的消息。

六、《出塞二首·其壹》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翻譯: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禦敵鏖戰萬裏征人未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衛青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七、《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翻譯:閨中少婦未曾有過相思離別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妝飾,登上高樓。忽然看到路邊的楊柳春色,惆悵之情湧上心頭。她後悔當初不該讓丈夫從軍邊塞,建功封侯。

八、《長信秋詞五首·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翻譯:天亮就拿起掃帚打掃金殿塵埃,百無聊賴時手執團扇且***徘徊。美麗的容顏還不如烏鴉的姿色,它還能帶著昭陽殿的日影飛來。

九、《芙蓉樓送辛漸·其壹》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

翻譯:迷蒙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清晨送走妳,孤對楚山離愁無限。朋友啊,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

十、《采蓮曲二首·其二》

荷葉羅裙壹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翻譯: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仿佛壹色,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前來。

十壹、《送柴侍禦》

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壹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翻譯:沅江的波浪連接著武岡,送妳不覺得有離別的傷感。妳我壹路相連的青山***沐風雨,同頂壹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

十二、《春宮曲》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翻譯:昨夜的春風吹開了露井邊的桃花,未央宮前的明月高高地掛在天上。平陽公主家的歌女新受武帝寵幸,見簾外略有春寒皇上特把錦袍賜給她。

十三、《西宮春怨》

西宮夜靜百花香,欲卷珠簾春恨長。

斜抱雲和深見月,朦朧樹色隱昭陽。

翻譯:西宮中的夜晚非常清靜,只有盛開在宮中庭院內的花朵悄悄地散布著陣陣香氣。住在宮中的美人本來想要卷起用珠子串成的門簾出外賞花,卻又因無心欣賞而作罷,只有懷著說不盡的怨恨而獨守空閨。抱著琴瑟看月亮,許多樹隱蔽著昭陽宮。

十四、《聽流人水調子》

孤舟微月對楓林,分付鳴箏與客心。

嶺色千重萬重雨,斷弦收與淚痕深。

翻譯:天上微月,江上孤舟,兩岸黑黝黝的楓林,流浪的樂人,把思鄉之愁,傾註在箏樂之中,也更加重了客人的鄉愁。就像是飄飄灑灑永不停止的秋雨,彌漫在山嶺之上。突然,箏弦斷了,低首望去,弦斷之處,淚水已經濕透了衣衫。

十五、《送魏二》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

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裏長。

翻譯:江樓上醉飲話別橘柚正飄香,江風吹灑細雨帶給小船淒涼。想象妳獨自遠在瀟湘明月下,滿懷愁緒夢裏靜聽猿啼悠長。

擴展資料

後世影響

壹、中唐

王昌齡的詩風和詩境最先影響的是中唐的皎然,他在王昌齡之後,又把意境的研究推進了壹步,他關於意境方面的論述是多方面的,研究也相當的深入,他繼承了王昌齡以“境”論詩的方式,提出了諸如“緣境不盡曰情”、 “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題。

二、晚唐

其次便是晚唐時期的司空圖,他在王昌齡提出的意境概念的啟發下對意境作出了全面總結,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韻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觀點。

三、宋代

宋代意境理論中最有成就的是南宋的嚴羽,他針對壹部分宋詩以理勝而不講求意境的傾向,在緬懷盛唐詩歌並在王昌齡及唐代所有對詩歌意境的審美經驗的啟發下,提出“興趣”說。此說見諸於其論著《滄浪詩話》。

四、清代

清末的王國維是意境範疇發展史的最後壹位總結者,亦是其終結者,集大成者。其著作《人間詞話》在探求歷代詞人創作得失的基礎上,借鑒王昌齡等歷代文人對“意境”範疇的探討並結合作者自己藝術鑒賞和藝術創作的切身經驗,提出了“境界”說,為王國維藝術論的中心與精髓。

百度百科-王昌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