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儲器不僅可以分為三類。因為按照不同的劃分方法,存儲器可分為不同種類。常見的分類方法如下。
壹、按存儲介質劃分
1. 半導體存儲器:用半導體器件組成的存儲器。
2. 磁表面存儲器:用磁性材料做成的存儲器。
二、按存儲方式劃分
1. 隨機存儲器:任何存儲單元的內容都能被隨機存取,且存取時間和存儲單元的物理位置無關。
2. 順序存儲器:只能按某種順序來存取,存取時間和存儲單元的物理位置有關。
三、按讀寫功能劃分
1. 只讀存儲器(ROM):存儲的內容是固定不變的,只能讀出而不能寫入的半導體存儲器。
2. 隨機讀寫存儲器(RAM):既能讀出又能寫入的存儲器。
四、按信息保存性劃分
1. 非永久記憶的存儲器:斷電後信息即消失的存儲器。
2. 永久記憶性存儲器:斷電後仍能保存信息的存儲器。
五、按用途劃分
1. 主存儲器:主存儲器內存存放計算機運行期間的大量程序和數據存取速度較快,存儲容量不大。
2. 外存儲器:外存存放系統程序和大型數據文件及數據庫存儲容量大,單位成本低。
3. 高速緩沖存儲器:高速緩沖存儲器Cache 高速存取指令和數據存取速度快,但存儲容量小。
擴展資料
壹、把存儲器劃分成多個層次,主要基於下述兩個原因:
1. 合理解決速度與成本的矛盾,以得到較高的性能價格比。
計算機在執行某項任務時,僅將與此有關的程序和原始數據從磁盤上調入容量較小的內存,通過CPU與內存進行高速的數據處理,然後將最終結果通過內存再寫入磁盤。這樣的配置價格適中,綜合存取速度則較快。
2. 使用磁盤作為外存,不僅價格便宜,可以把存儲容量做得很大。另外,在斷電時它所存放的信息也不丟失,可以長久保存,並且復制、攜帶都很方便。
二、選用各種存儲器,壹般遵循的選擇如下:
1、內部存儲器與外部存儲器
壹般而言,內部存儲器的性價比最高但靈活性最低,因此用戶必須確定對存儲的需求將來是否會增長,以及是否有某種途徑可以升級到代碼空間更大的微控制器。基於成本考慮,用戶通常選擇能滿足應用要求的存儲器容量最小的微控制器。
2、引導存儲器
在較大的微控制器系統或基於處理器的系統中,用戶可以利用引導代碼進行初始化。應用本身通常決定了是否需要引導代碼,以及是否需要專門的引導存儲器。
3、配置存儲器
對於現場可編程門陣列(FPGA)或片上系統(SoC),可以使用存儲器來存儲配置信息。這種存儲器必須是非易失性EPROM、EEPROM或閃存。大多數情況下,FPGA采用SPI接口,但壹些較老的器件仍采用FPGA串行接口。
4、程序存儲器
所有帶處理器的系統都采用程序存儲器,但是用戶必須決定這個存儲器是位於處理器內部還是外部。在做出了這個決策之後,用戶才能進壹步確定存儲器的容量和類型。
5、數據存儲器
與程序存儲器類似,數據存儲器可以位於微控制器內部,或者是外部器件,但這兩種情況存在壹些差別。有時微控制器內部包含SRAM(易失性)和EEPROM(非易失)兩種數據存儲器,但有時不包含內部EEPROM,在這種情況下,當需要存儲大量數據時,用戶可以選擇外部的串行EEPROM或串行閃存器件。
6、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儲器
存儲器可分成易失性存儲器或者非易失性存儲器,前者在斷電後將丟失數據,而後者在斷電後仍可保持數據。用戶有時將易失性存儲器與後備電池壹起使用,使其表現猶如非易失性器件,但這可能比簡單地使用非易失性存儲器更加昂貴。
7、串行存儲器和並行存儲器
對於較大的應用系統,微控制器通常沒有足夠大的內部存儲器。這時必須使用外部存儲器,因為外部尋址總線通常是並行的,外部的程序存儲器和數據存儲器也將是並行的。
8、EEPROM與閃存
存儲器技術的成熟使得RAM和ROM之間的界限變得很模糊,如今有壹些類型的存儲器(比如EEPROM和閃存)組合了兩者的特性。這些器件像RAM壹樣進行讀寫,並像ROM壹樣在斷電時保持數據,它們都可電擦除且可編程,但各自有它們優缺點。
百度百科——存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