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
壹、二兩句對比不同的人對菊的不同態度,初步點出菊的高潔。那些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孫把菊等同於野生雜草而不屑壹顧,壹般人們則在九月初九登高望遠,飲菊花酒,佩茱萸囊,還采擷菊花插在鬢發之間,可見人們愛菊成風,對菊是尊敬有加。三、四兩句也是運用對比,更集中、更有力地表現出菊的高潔氣質和高尚品格。先描繪秋天早晨的景象:太陽初升,叢叢秀菊,飽含露水,濕潤晶瑩,明艷可愛;縷縷幽香,飄滿池岸,令人心曠神怡,神清氣爽。再歌詠菊的品質,詩人以池塘岸邊的菊花與高屋瓦上的矮松(壹種寄生在高大建築物瓦檐處的植物)作對比,意在表明菊花雖生長在沼澤低窪之地,卻高潔、清幽,毫不吝惜地奉獻芳香;而瓦松雖踞高位,實際上“在人無用,在物無成。”在這裏,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賦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榮利的思想品質,“由來不羨”加重語氣,更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