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清政府收回京漢電路管理權;
1月2日,攝政王載灃命當時的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袁世凱開缺回籍(這是清皇族忌憚袁世凱權利太大,所以想讓他滾蛋,但是袁世凱回河南項城老家之後,繼續通過北洋軍政系統對國家政局了如指掌,隨時進行遙控);
2月17日,清廷命各省正式成立咨議局,籌辦各州縣地方自治,設立自治研究所。
3月1日,我國第壹所近代礦業高等學府焦作路礦學堂誕生,它是中國礦業大學、河南理工大學和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的前身。
3月6日,清政府詔諭“預備立憲,維新圖治”之宗旨。
3月12日,四川革命黨人佘英、熊克武於廣安起義,起義失敗。
3月21日,我國著名的回族歷史學家白壽彜先生出生。
4月初,美國大力士奧皮音到上海表演技藝,與中國河北武術家霍元甲較技,轟動上海。
5月7日,上海裕慎絲廠女工數百人擁至公堂,要求向資方追還所欠工資。
5月11日,西藏亞東、江孜、噶大克開埠設關。
5月11日,雲南宜良、阿迷連續地震。
5月15日,於右任在上海創辦《民呼日報》,館址在公***租界。
5月15日,學部奏準變通中學課程,奏準變通初等小學堂章程。
8月14日,僅開辦3個月的《民呼日報》被迫停刊。
9月1日,清廷發布上諭,宣布預備立憲。上諭說:“我國政令,日久相仍,日處阽危,憂患迫切,非廣求智 識,更訂法制,上無以承祖宗締造之心,下 無以慰臣庶治平之望。諸國所以富強者,實由於實行憲法,取決公論,君民壹體,呼吸相通,博采眾長,明定權限。時處今日,惟有及時詳晰甄核,仿行憲政,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以立國家萬年有道之基。但目前規制未備,民智未開,若操切從事,徒飾空文,何以對國民而昭大信?故廓清積弊,明定責成,必從官制入手。應先將官制分別議定,次第更張。將各項法律詳慎厘訂,而又廣興教育,清理財政,整頓武備,普設巡警,使紳民明晰國政,以預備立憲基礎。俟數年後,規模粗具,查看情形,參用各國成法,妥議立憲實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
9月4日,中日簽訂《間島協約》。日本在華利益擴大,美國表示不滿。
9月15日,清廷以泄漏機密、有礙交涉為罪名,封禁《北京國報》、《中央大同日報》兩館。
9月15日,福州風火大災,死傷數千人。
9月28日,清廷從外務部奏,建遊美肄業館於清華園(該學館在1911年更名為清華學堂,是清華大學的前身)。
10月2日,中國自建的京張鐵路通車,主持修建者為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全長380華裏。
10月3日,於右任再創《民籲日報》。
10月4日,晚清名臣,張之洞,去世。
10月5日,兩廣總督袁樹勛與日領事訂立東沙島協定,日本承認該島為中國領土。
10月19日,廣州大風為災,傷死多人。
10月30日,孫中山自倫敦赴美國籌款。
本月,中國邁出了民主第壹步:各省咨議局開首界常會。
11月13日,柳亞子、陳去病、高旭等19人在蘇州虎丘創立南社。
11月19日,《民籲日報》僅出版48天又被封,引起上海轟動。
12月,迫於山東民眾的壓力,山東巡撫以34萬兩銀的代價,將山東五礦礦權贖回。
12月底,16省咨議局代表齊集上海,決定30日赴京請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