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至正”壹詞,出自明·王守仁(陽明)《傳習錄》上卷:“不知先生居夷三載,處困養靜,精壹之功,固已超入聖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意思是:不知道先生在這居住,待在這裏養生修性,精通於這壹個,已經到達了壹定的程度,看待事情都是中立的態度。
“其介如石”壹詞,出自《易》,大中至正,唯中才能得其正。做人要不偏不倚,看待事物要從中立的立場去看。做人不偏不倚,就是不要對人有成見,看人要持中,公允,不要因人廢言。
看待事物要從中立的立場去看,就是不要預設立場,多聽他人意見,多考慮他人立場,不固執,不偏執。這樣,自身才能正,才能不為小事、瑣事煩惱,才能生活愉快幸福,才能服人。
擴展資料:
《傳習錄》是哲學著作,作者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理學中心學壹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此書記載了他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壹詞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壹語。
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關於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
現存於世的只有《周易》。《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蘊涵著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和和諧辨證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
《易經》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壹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壹”。《易經》長期被用作“蔔筮”。“蔔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群經之首,儒家、道家***同的經典。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