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的拼音yōu、部首山、結構鑲嵌、筆畫9、繁體幽、五筆XXMK、五行土
釋義:昏暗。隱蔽的。深;深遠。深沈。安靜;高雅。囚禁。迷信指人死後靈魂所在的地方。古州名。在今河北北部和遼寧西南部。
幽(拼音:yōu)是現代漢語次常用字,最早見於甲骨文。本義是指物體的色度,又表黑色。由此兩義引申出昏暗等義,又引申出隱蔽的意義,後由隱蔽義引申出囚禁等義。
?之同源分化字。本作?,像兩束絲相並之形,可用表物體之色度。
為了區別詞義,蔔辭又追加火旁孳乳出“幽”字。金文襲之。字1、字2中上面是“絲”字,下面是火字。因古文字山形與火形易混,後世火旁訛作山形,所以《說文》中“從山、中?”的說法是錯誤的。漢隸字形與金文相同。
楷書則將兩束絲變成兩個“幺”字,成為“幽”字。從《金文大字典》以為‘幽”字本義指微火,並謂“今杭縣人猶謂火微為幽”。甲骨文中“幽”或用於表物體之色度,這種顏色近於微火之色。
古文獻中,“幽”字或指黑色,假為“黝”。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幽,皮借為黝。由上述意義,幽字可引申為昏暗、微弱義,還可引申為幽靜、幽雅義。
墻盤:“青(靜幽高且(祖)才(在)微靈處。”(內心幽靜的高祖安好地居住在微國)由幽靜義又可引申為隱蔽義。《說文》:“幽,隱也。”由隱蔽義亦可引申為囚禁義。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於虬切,《韻會》:幺虬切,《正韻》:於尤切,並音呦。《說文》:幽隱也。易履卦:幽人貞吉。疏:幽隱之人,守道貞吉。《禮·儒行》幽居而不淫。疏:君子雖復隱處,常自修整不傾邪也。《後漢·章帝章和元年詔》:光照六幽。註:謂六合幽隱之處也。
又《爾雅·釋詁》:幽,微也。疏:幽者,深微也。《史記·樂書》:極幽而不隱。又《玉篇》:幽,深遠也。《易·系辭》:無有遠近幽深。疏:言易之告人,無問遠之與近,及幽邃深遠之處,皆告之也。《詩·小雅》:幽幽南山。註:幽幽,深遠也。
又《玉篇》:幽,不明。《正韻》:幽,闇也。《書·舜典》:黜陟幽明。註:黜退其幽者,升進其明者。禮·檀弓:望反諸幽,求諸鬼神之道也。註:鬼神處幽闇。
又《正韻》:幽,囚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幽於縲紲。楊惲《報孫會宗書》:身幽北闕。又州名。書·舜典:肇十有二州。傳:禹治水之後,舜分冀州為幽州幷州。《爾雅·釋地》:燕曰幽州。疏:燕其氣深要,厥性剽疾,故曰幽。幽,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