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筆吏意思指掌文案的官吏,亦可指訟師。
“刀筆吏”壹詞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更詳細壹點則要追溯到青銅時代的壹種器物——“削”。古人用簡牘時,如有錯訛,即以刀削之,故古時的讀書人及政客常常隨身帶著刀和筆,以便隨時修改錯誤。因刀筆並用,歷代的文職官員也就被稱作“刀筆吏”。
自宋元後,人們又往往特將訟師幕僚稱作“刀筆吏”,顧名思義就是謂其深諳法律之規則,文筆犀利,用筆如刀。“刀筆吏”如刀之筆的操縱,往往使許多案件乾坤陡轉,或無中生有,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刀筆吏趣聞:
湖南壹訟師廖某,為別人打官司戰無不勝,在當地小有名氣。有壹少婦年少守寡,欲再嫁,但又怕丈夫的家人阻攔,就找到廖某商議,廖某向她索要了高額費用後,為之撰寫辯詞,其中經典壹句是“為守節失節改節全節事:翁無姑,年不老,叔無妻,年不小”。
這雖然只有區區二十二個字,但卻將孀婦本欲再嫁的心思表述成了為保節、守節而在“翁無姑,年不老,叔無妻,年不小”情況下做出的壹種無奈選擇,使得改嫁之舉不僅符合情理,而且還會引發人們對孀婦的惻隱之心。無怪乎,“縣官受詞,聽之”。
廖訟師的訟詞對於該案件的結果起了決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