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始人。
甘地的壹生飽經憂患,歷盡坎坷。他出生於英國殖民桎梏下的印度,成長在壹個虔誠信奉仁愛、不殺生、素食、苦行的印度教的家庭。19歲時,遠涉重洋,
赴倫敦求學,接受了英國法制思想的教育,取得了倫敦大學的律師資格。學成歸國後,他開始在孟買從事律師業務。
1916年以後,他開始發表演講,宣傳自己的主張,從事非暴力鬥爭,試驗並發展了非暴力學說。希望英國給予印度自治。“壹戰”後殖民當局的種種作為使甘地由壹個英帝國的忠實追隨者變成了不合作者。1919年3~4月間,為抗議反動的“羅拉特法”,他發起全國性的非暴力抵抗運動,進而推廣為全民反帝鬥爭形式。
1920年9月,國大黨加爾各答特別會議和12月的那普爾年會正式通過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計劃及甘地起草的黨綱,使非暴力不合作成為國大黨的指導思想;爭取“印度自治”成為國大黨的現實鬥爭目標;國大黨也因此由壹個少數上層分子主要依靠憲政手段從事活動的團體變成壹個有廣泛群眾基礎、依靠群眾性直接鬥爭進行全面反帝鬥爭的現代資產階級政黨。甘地在國大黨內的領導地位也因此確立。
此後,不論甘地是否在國大黨內任職,他始終是國大黨的“靈魂”,左右著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發展的方向。
英國同意印度獨立後,甘地為維護印度統壹不懈努力,終無回天之力,只好接受分治。獨立後甘地獲得了印度人民和國大黨的崇高敬意。
分治以後的宗教仇殺與混亂,甘地殫精竭慮,利用自己的威望與絕食幫助平息了大規模教派仇殺,自己卻成了教派沖突的犧牲品,死在了壹位狂熱的印度教徒的槍口之下。
甘地的思想極為龐雜。他留下了卷帙浩繁的言論記錄,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經濟和社會各個方面。甘地主義的核心是其為印度民族解放鬥爭提出的
真理與非暴力學說。用人民大眾熟悉、了解的語言和形式,喚起人們在真理的旗幟下不分種族、宗教、教派、種姓團結起來,勇敢無畏地追求真理。這無疑是印度資產階級借以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吸引群眾參加反英鬥爭的有效武器。
時至今日,人們壹般都承認,甘地是印度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印度現代民族解放運動的領袖,他對印度的民族獨立和解放事業功不可沒。
甘地的偉大人格幾乎是舉世公認。他具有赤誠的愛國熱誠,崇高的犧牲精神,追求真理的執著信念;堅強的意誌,堅韌的耐心,隨機應變的本領;他待人謙恭、誠實、光明磊落,不分貴賤善惡壹視同仁,沒有種族歧視和宗教偏見;他註重實際,反對空談;他關心下層人民疾苦,善於體察民情並始終與人民群眾打成壹片;他生活清苦,安貧樂道;他尊重女性,提倡人的精神完善和社會和諧;他的道德修養堪稱楷模。正因為如此,甘地這位身材矮小、其貌不揚的東方人博得了不同民族、信仰和階級的人的景仰和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