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二:什麽是觀後感 觀後感,就是看了壹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壹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
壹、重點在“感”字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壹個同學在寫《壹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壹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壹打擊而重病纏身;接著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壹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壹天天長大。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壹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壹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壹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麽細致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說: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壹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壹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說: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準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壹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壹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鉆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敘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
二、離不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壹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壹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火燒圓明園》的觀後感,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系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系,他們寫了壹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挨打》壹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仿佛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挨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壹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壹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三、聯系實際而“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
這裏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如觀了《四個小夥伴》,我讓學生說說丁小東等四個小夥伴他們開始錯在哪裏?妳們也有過他們廠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為四個小夥伴錯在認為只做壹件好事就會成功。有個同學說,他自己原來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壹件好事,他認為自己就是雷鋒......>>
問題三:觀後感,什麽意思? 有感而發[yǒu gǎn ér fā] 指有所感觸而發抒言論。多作謂語。 〔例〕他不會無緣無故發表這麽壹大通議論,肯定是有感而發。
問題四:電子版的觀後感是什麽意思 什麽意思
問題五:觀後感的格式 大體上分為四個部分第壹部分,由觀而引出感,這開頭部分就好比壹條醒目的標語或引子壹樣,先交待清楚看了什麽影片,有什麽感想。壹般來說,這壹部分要求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千萬不要繞圈子、賣關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語氣概括地說出感受是什麽?簡單但明確,不含糊,這樣就可以了!不必展開來說。第二部分,具體談感受是什麽。我們讀書看電影都有壹個過程,都需要壹段時間,而我們的感受也是在這個過程、這段時間內壹點壹點產生的,感受由淺到深,感受由心而發、發自內心,因此要自然真實,有感而發,不要無病 *** ,虛假不實,這樣才能感人,打動讀者。寫法上,可采用夾敘夾議的形式,“敘”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節或人物形象或詞句敘述出來,“議”就是抒發自己的感受,要有層次地把自己的感情壹步壹步地推向頂點,得到升華。敘述是簡述,抓住要點,不能太長,否則就有湊字數的嫌疑,再者,這樣也影響文章的結構。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聯系生活中的事例來談感受,因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導我們的實際行動,要不就毫無意義了。具體說來,就是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和電影中感動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較與對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樹立學習的榜樣。第四部分,文章的結尾,要對全文內容做個收尾總結,可以進壹步抒發理想或希望與祝願,把全文的情感升華到頂點。
問題六:觀後感是什麽意思? 看過文藝作品,比如地殺戮電視劇,電影,文學作品之後的感想
問題七:什麽是觀後感 觀後感,就是看了壹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壹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
壹、重點在“感”字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壹個同學在寫《壹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壹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壹打擊而重病纏身;接著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壹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壹天天長大。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壹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壹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壹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麽細致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說: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壹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壹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說: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準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壹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壹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鉆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敘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
二、離不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壹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壹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火燒圓明園》的觀後感,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系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系,他們寫了壹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挨打》壹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仿佛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挨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壹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壹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三、聯系實際而“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
這裏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如觀了《四個小夥伴》,我讓學生說說丁小東等四個小夥伴他們開始錯在哪裏?妳們也有過他們廠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為四個小夥伴錯在認為只做壹件好事就會成功。有個同學說,他自己原來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壹件好事,他認為自己就是雷鋒......>>
問題八:觀後感,什麽意思? 有感而發[yǒu gǎn ér fā] 指有所感觸而發抒言論。多作謂語。 〔例〕他不會無緣無故發表這麽壹大通議論,肯定是有感而發。
問題九:讀後感是什麽意思 讀後感想啊
問題十:電子版的觀後感是什麽意思 什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