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文作“可惡”的意思,也是“糞”的發音。起先是教遊戲玩家如何把“爛Game認真玩”的意思。通常也拿來當成罵人的口頭禪。但對臺灣的網路世代而言,“KUSO”(或稱為庫索)則漸漸演化成“惡搞”之意。KUSO在臺灣早期只限於網路,後來則利用網路的特性,影響範圍愈來愈大。 後來經臺灣傳入大陸。 現在大陸用途十分廣泛.
惡搞文化,指的是對嚴肅主題加以解構,從而建構出喜劇或諷刺效果的胡鬧娛樂文化。常見形式是將壹些既成話題,節目等改編後再次發布。惡搞在當代流行文化中很常見。
來源
關於Kuso壹詞在華文領域中最早出現的可能到是有壹種說法。 Kuso壹詞應源於kuso game死亡火槍中的主角越前康介遭受敵人攻擊時的慘叫聲くそ(kuso)。在1996年時,臺灣有壹群遊戲玩家,因為壹本日本雜誌Saturn Magazine (現名ドリマガ)最爛遊戲專欄的持續介紹,開始對死亡火槍感興趣,進而將此作品的主角-越前康介的慘叫聲くそ(kuso)掛在嘴邊成為口頭禪,久而久之下,kuso慢慢成為華人世界中惡搞的代名詞之壹。
另有壹說法為日本年輕壹代的崇洋行為的體現,將美國人常掛在嘴邊的shit硬翻成日語くそ作為口頭禪。後來這種“洋為日用”的惡搞說法越來越流行,漸漸的成為了壹種風格的代表。
發展
KUSO大約從三、四年前開始,壹開始比較類似網路語言的次文化,在網路留言中大量使用香港電影《食神》、《少林足球》或香港武打漫畫中的經典對話或語匯,例如用“折凳”表示最犟的武器、“未夠班”形容能力不足,這種語言風格甚至成為了壹種流派(參見港漫用語)。或是在此根基上,創作壹些顛倒是非的故事,例如《鐵拳無敵孫中山》、《少林棒球》等等。
對於死忠“KUSO族”而言,KUSO的定義十分嚴格,即便是搞笑、幽默,對象或是取材範圍也限定在香港漫畫、日本ACG(卡通、漫畫、電玩)等,透過帶有距離感的文字、語法,創造出壹種特有的幽默。
後來特定的日本語匯如“蘿莉控”(Lolita Complex,戀女童癖)、“殘念”(可惜)也加入了KUSO的行列,對象也開始愈來愈廣泛,慢慢從BBS討論區擴散開來,不再限定於文字。
KUSO文化早期還有“認真面對爛東西”的意味,今年初“臺灣霹靂火”開始被網友以各種KUSO的方式對待後,更造就新壹波的流行。
代表作品
《香港97》:壹個日本出品,以香港主權移交為主題的超級任天堂電視遊戲。其拙劣的中文對白及超爛的畫面是其賣點。
而《我愛北京天安門》這首歌成為了《HK97》遊戲的主題曲兼背景音樂。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KUSO的程度。
《幸運星》關於kuso壹詞多出現於動漫中,而kuso的代表人物之壹就是泉此方。
《涼宮春日的憂郁》典型的kuso族——涼宮春日
《熱帶雨林的爆笑生活》阿布,極為典型
《銀魂》阪田銀時,不是壹般的無俚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