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匣是漢語詞匯,拼音是jìng xiá,指盛梳妝用品的匣子,其中裝有可以支起來的鏡子。[dressing case] 盛梳妝用品的匣子,裏面裝有可以支起來的鏡子。
梳妝匣,因梳妝首先要用鏡子,梳妝匣又稱“鏡匣”,古時亦稱“鏡奩”,《說文解字》中寫作“鏡”;又因梳妝時需將鏡子支起,故北方人也慣稱為“鏡支兒”。
梳妝匣現存於世的實物中,傳世品較早的可見於明代,出土物較早的可見於春秋戰國時期,而又以漢墓出土者為多。梳妝匣的用途是容納化妝用品,同時化妝主人的階層身份及化妝的復雜程度決定了單元數量的多寡。梳妝匣現存於世的實物中,傳世品較早的可見於明代,出土物較早的可見於春秋戰國時期,而又以漢墓出土者為多。
稱謂由來
舊時嫁女,講究“陪嫁”,即隨新娘壹起帶入夫家的壹應生活用品,富貴人家甚至把隨侍的婢女也納入“陪嫁”的範疇。這種“陪嫁”,又被稱作“嫁妝”、“嫁奩”、“添箱”或“妝奩”。《三國演義》十六回呂布欲與袁術結親,旋又反悔,“令人回復袁術,只說女兒妝奩未備,俟備畢便自送(女兒)來。”
梳妝匣,因梳妝首先要用鏡子,梳妝匣又稱“鏡匣”,古時亦稱“鏡奩”,《說文解字》中寫作“鏡”;又因梳妝時需將鏡子支起,故北方人也慣稱為“鏡支兒”。關於梳妝匣的歷代稱謂頗多,如漢代,就有“竟檢”、“妝具”的叫法。古時用字要避名諱,東漢明帝名“莊”,於是當時的“妝具”又改稱“嚴具”,典籍中便有“宮人陳嚴具”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