蚶子讀[hān zi]是蚶類動物的總稱,是雙殼綱中比較原始的類型。蚶子的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是沿海各地普遍食用的海產品。中國蚶子的種類很多,其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有毛蚶、泥蚶和魁蚶等。
蚶子又名泥蚶、芽蚶、血蚶、花蚶,產於鮚琦、桐照壹帶,稱為“奉蚶”,是蚶子中較著名的壹種。奉化蚶子屬瓣鰓綱、蚶科貝類動物,外殼兩瓣,白色堅硬,大小相稱,殼面有瓦楞狀放射肋。
奉化蚶子瓦楞數為18條,與他處所產不同。奉化蚶子特點是無含口泥,肉色鮮紅,體肥壯,柔嫩鮮美,鹹味適中,為席間珍饈,故唐代即列為貢品。
據元至正《四明續誌》載,其時奉化已有人工養育,謂之“蚶田”。明嘉靖間,養有蚶田4畝2分。養殖蚶子,先要在海塗築塘蓄水,第壹年冬天種苗,至第三年年初采收,小寒、大寒期間,蚶肉最肥。
蚶苗來自山東文登、榮城、乳山及省內樂清、玉環等地。1936年養蚶2025苗,產170噸。以後,由蚶苗多寡隨價格漲落,產量不穩。1974年,經縣政府和省海洋研究所扶植和指導,在松嶴養殖場開展人工育苗,歷時3年,獲得成功。
1982年,楊村的500畝灘塗投放親貝25噸,稚苗500萬顆,當年每平方米得稚貝155粒。1988年,養殖2607畝,產量1679噸。2001年,松嶴海沿村卓宏波與樂清人合作建成百畝蚶場。2003年,全市養蚶2000畝,產量597噸。
2006年,放養6270畝,其中混養3500畝,產量1385噸。2007年,養殖面積驟減至2505畝,產量2166噸。2008年減至2310畝,產量510噸。奉化蚶子主供本地及滬、甬各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