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神話中“飛熊”的三種形象,真正者非熊非虎

神話中“飛熊”的三種形象,真正者非熊非虎

文 / 原來三條溪

在《封神演義》中周文王飛熊入夢,散宜生解夢說:“今主公夢虎生雙翼者,乃熊也。”

周文王夢的明明是虎生雙翼,怎麽叫飛熊?

據《封神演義》的之前版本《武王伐紂平話》也記載: 西伯侯夜夢壹虎肋生雙翼,來至殿下,周公解夢謂“虎生雙翼為飛熊”必得賢人。後果得在渭水之濱垂釣的姜尚,於是“龍虎風雲從此遇,八百余年享奠安”。而姜尚,字子牙,恰恰是道號飛熊。後多以"飛熊"指君主得賢的征兆。 明代的孫仁孺在《東郭記 · 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把先齊豪傑還援比,釣竿兒飛熊渭涯。"

這兩個版本雖然解夢之人分為散宜生和周公旦,而有所不同,但是妳會發現“飛熊”的形象,都是生雙翼的老虎,所謂“虎生雙翼為飛熊”。

其實,“飛熊”不僅是君主得賢的征兆,而且還見用於隱士。另外有傳說,飛熊實為姜子牙之徒,姜子牙自封神過後,隱居山林,得壹蛋,後,此蛋裂開,化為熊,子牙靈感突發,賜此熊名為"飛熊"是也。清代的劉獻廷在《廣陽雜記》卷五:"今人稱隱士見用,多曰渭水飛熊。"

此處“飛熊”形象雖為未說明,但也說的是姜尚隱居的事跡,也應該是“飛虎”的形象。

“飛熊”,作為熊的壹種形象,其實也是有記載的,而且是正史《史記》記載的。

據西漢的史學大家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西伯將出獵,蔔之,曰‘所獲非龍非彲(chī),非虎非羆(pí);所獲霸王之輔’。”這裏的羆,是熊的壹種,也叫馬熊或人熊。後來的人為了神話統治者,和壹些應夢賢臣之類的迷信,民間就漸漸地把“非虎非羆”傳成了“飛虎飛熊”。

其實,這些都不是神話中“飛熊”的真正的形象。飛熊作為壹種神獸,還大有來頭。

上古神話傳說,鯀治理洪水沒有成功,以身殉職,但死後又得到了復活,其魂化為三足鱉。據《史記·夏本紀正義》記載:“鯀之羽化,化為黃熊……鱉三足曰熊。”《左傳·昭七年》:“昔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為黃熊,以入於羽淵。實為夏郊,三代祀之。”這裏的鯀,即為聖人大禹的父親。這裏說的熊,也並不是現在所說的熊,而是古字中的“黽”,讀音也是“黽”,為水中甲介類的***稱。鱉別名黿,黽是黿的省形字。三足鱉,《山海經》也有記載,傳說人吃了則會體化而亡。西晉郭璞雲:三足鱉曰能。

所以,飛熊的真實形象並不是長著翅膀會飛的熊,也不是飛翔的虎,而是飛翔的三足鱉。

在飛熊的三種形象中,作為飛虎的形象,更為深入人心,像如虎添翼、飛熊旗、飛熊軍、飛熊衛 …… 它既有陸地的王者氣度,又可飛翔於九天之上,是勇猛的象征,還是賢臣良將的代稱,因此“飛熊”多用於指代“飛虎”。

飛熊有多重形象,其實是古代人見到不知名的獸物後,囿於自身的見識認知,就在自己見過的動物上再加壹些肢體器官,來描述這些奇物怪獸。就像從未見過的神鬼,無非是比人更高更大、多手多眼之類,無不脫胎於人類的形象。

其實,在現實中就有壹種名叫貂熊的“飛熊”。

貂熊,也叫飛熊,是現存最大的陸生鼬科動物,為貂熊屬下唯壹的壹種,分布於北極邊緣及亞北極地區,中國只有東北大興安嶺和新疆阿爾泰山區有少量分布,是中國國家壹級保護動物。

貂熊為什麽被稱人們為飛熊呢?

貂熊在身體外形上介於貂與熊之間,身體和四肢粗壯像熊,但有壹條長尾則象貂,故有貂熊之名。

貂熊的體毛長而蓬松,兩肋至後腿根部的毛延長,長度可達12厘米,如同圍著壹圈長長的“毛裙子”,加上它蓬松的尾毛,在密林中自由跳竄和自高處跳下時烈烈飄動,宛如飛翔,而且它們還經常采用由樹枝上突然飛降下去捕獵的方式,故貂熊又被稱為“飛熊”。

對於以上多種飛熊的形象,妳喜歡哪壹種呢?歡迎大家的收藏、訂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