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夏歷戊戌年)中國維新派在清光緒帝支持下推行的革新運動,又稱戊戌維新、戊戌變法。在103天裏頒布數十條維新詔令,故稱百日維新。
中日甲午戰爭(1894—1985)後中國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等企圖按照西方國家的模式,推行政治、經濟改革,爭取國家富強。維新派在各地組織學會,創辦報刊,設立學堂,宣傳變法主張,受到少數官僚贊助。光緒接受維新派改革方案,1898年6月11日發布國是詔書,宣布變法維新。
主要內容:
1、政治方面:光緒皇帝下詔開放言路,就連普通的百姓都可以發表意見,同時撤銷了很多衙門,精簡機構,在制度上效仿康熙和乾隆的舊制。
2、經濟建設:戊戌變法代表人物康有為強調工商立國,鼓勵發展民辦企業、農工商總局等,並且在各省設立分局,廣泛地開展農會。
3、教育改革:戊戌變法期間所有的書院、社會、祠廟等都改成了學習西方的學堂,並且在省會設立了高等學堂,把中等中學設立在郡城,有很多私人開辦的學堂也在鼓勵下越來越多。為了增加人才,維新派還挑選了學生到日本遊學。
4、軍事方面:把原來的軍事訓練方法改成了西洋軍史訓練,將壹些沒有戰鬥力的老兵和殘兵遣散,減少軍糧,同時也不再學習弓、箭、劍,改為學槍炮。
擴展資料:
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
(1)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符合中國歷史發展趨勢,具有進步意義。
(2)愛國救亡運動,激發了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
(3)近代中國第壹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百度百科-戊戌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