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欽宗趙桓(公元1100~1156年),原名趙,又名趙煊。是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趙佶長子。生於元符三年(公元1100)四月十三日,宣和七年(公元1125)十二月金人南下大舉入侵時,徽宗禪位於他,在位1年零2個月。為人優柔寡斷,反復無常,對政治問題缺乏判斷力。靖康之變時被金人俘虜北去,南宋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病死於燕京,終年57歲,葬於永獻陵(位於今浙江紹興東南寶山)。
基本信息宋欽宗趙桓(原名、煊),宋朝亦北宋第九位皇帝,北宋徽宗和王皇後長子,南宋高宗趙構哥哥,北宋哲宗侄子,北宋神宗孫子,元符三年庚辰年四月十三日己酉(1100年5月23日)出生於坤寧殿〔靖康元年(1126年),欽宗把這天定為乾龍節〕,屬相龍。政和六年(1124年)六月大婚,太子妃為朱璉。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126年1月19日)—靖康二年二月六日(1127年3月20日)在位,當政***計1年3月,年號靖康: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26年1月24日)—靖康二年二月六日(1127年3月20日),年號使用1年3月。紹興二十六年六月十日庚辰(1156年6月29日)欽宗崩殂於五國城,享年57歲,廟號欽宗,謚號恭文順德仁孝皇帝,葬欽宗於永獻陵(今浙江紹興東南寶山)。個人履歷
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南下時受父徽宗之禪即位。次年被迫起用主戰派李綱抗金,斬殺罷黜了蔡京壹黨,卓有成效,金兵北退。但仍答應以賠款、割太原等三鎮乞降求和。
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復來,十壹月金兵圍困汴京開封,親自前往金營議和被扣留。
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汴京城破,北宋滅亡,與徽宗被金廢為庶人,四月與徽宗等宗室以及北宋壹些大臣被金兵俘擄北去,先置於燕京,九月又徙往更遙遠的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
次年金天會六年(1128年)八月,方抵上京,金太宗封徽宗為昏德公,欽宗為重昏侯。十月,又將徽、欽二帝發配至韓州(今遼寧昌圖北,壹說吉林梨樹)。天會八年(1130年)七月,又將二帝遷往北國邊陲小鎮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縣),在此坐井觀天。天會十三年(1135年)四月,其父徽宗趙佶在五國城病死。
皇統元年(1141年),金熙宗改封其為天水郡公,昏德公(徽宗,已故)為天水郡王,海濱王耶律延禧(遼末代皇帝)為豫王。
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高宗之母韋氏與徽宗梓宮被放還南歸,臨行前在五國城趙桓跪求韋氏帶信給高宗趙構,求他這位同父異母弟將其贖回,只為太乙觀主足矣,他不敢望也。明說只求讓他回宋出家去道觀做壹個道士就行了,不再有做皇帝的念頭。韋氏歸後,渺無音信。然高宗議和,殺嶽飛等名將,所慮著惟欽宗爾。
金海陵王完顏亮即位後,壹度曾把趙桓遷到上京會寧府居住。貞元元年(1153年),完顏亮自上京遷都燕京,改名為中都,將趙桓帶去。
正隆元年六月(1156年),趙桓在燕京病死,終年57歲,金朝將其葬於永獻陵(今河南省鞏縣)。
趙桓死在燕京是史書有記載的,有定論的。《辭海》、《中國歷史大事年表》等說他死在五國城是不對的。
趙桓死因另據《大宋宣和遺事》記載,紹興二十六年六月(1156年),金國皇帝完顏亮命57歲的宋欽宗趙桓和81歲的遼天祚帝耶律延禧去比賽馬球。耶律延禧善騎術,企圖縱馬沖出重圍逃命,結果被亂箭射死。欽宗皇帝身體孱弱,患有嚴重的風疾,又不善馬術,很快從馬上摔下,被馬亂踐而死。
直到紹興三十壹年(1161年),趙桓的死訊才傳到南宋,其弟高宗趙構表面上痛不欲生,內心卻暗自竊喜,終於可以心安了,七月,為其上謚號恭文順德仁孝皇帝,廟號欽宗。
是非功過宋欽宗在位僅壹年多時間,卻走馬燈似地拜罷了二十六名宰執大臣。其中對危局產生關鍵性影響者,則是耿南仲、李綱、種師道等人。他們的壹些重要的救國之策不被宋欽宗采納,而壹些重要誤國之謀卻又被宋欽宗采納。以下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王曾瑜研究員《宋欽宗和他的四名宰執》壹文節選,通過該文我們可以了解到壹些關於宋欽宗在位期間政治策略的得失,以及他治國壹年的功過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