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孟賁不但不勸阻血氣方剛的秦武王,還與秦武王壹起舉鼎胡鬧,秦武王被鼎砸死,所以孟賁被滅族。而任鄙與孟賁的做法完全相反,他力勸秦武王不能涉險,盡管最後秦武王不聽勸因舉鼎而死,但是他做到了自己做為臣子該做的。
孟賁在這件事情上壹味順著秦武王的言行從事,且在處理事情上不會考慮實際情況的盲從,忠心可謂但是缺少對人或事物的判斷力。在秦武王親自舉鼎時,任鄙審時度勢直言進諫,覺此行不可,應以身體安危為重,不可肆意。
然,秦武王死,定要找死因並處死壹些與此有關責任的人。在秦武王舉鼎時,兩寵臣壹人附和,壹人勸阻,孟賁的遵從自然成了不以大局為重,不顧王者安危,聽之、任之,即為追究責任人的首選。任鄙恰巧相反,以國為重,當知可能因為自己的勸阻而惹怒秦武王,但這絕對是顧全大局的忠臣做的事情,因此最後得以加官進爵。
孟賁和任鄙都是忠臣,最終結果如此,其中:
孟賁實力強、資歷淺,且不懂職場上的生存法則,不懂得自我保護,不知道臣子和君王比高低即使是平局都不會有好結果的道理。只能落個因舉鼎而獲罪被誅九族,因勇而死。
現在生活中有很人出力不討好,其實跟這個也是壹樣的做人的道理 。我們要知曉壹些事物並不是自己能做就去做的,有些則是能做也要考慮結果是否是自己能夠承受的,要把風險想到最高,然後降到最低,避之危險,或者降低。這樣不管是人或事,即使不會有個好結果但至少結果也不會是最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