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羅的資料故事簡介 甘羅怎麽死的?
甘羅簡介
甘羅,是戰國時期秦國人,史書只記載到12歲為止。
甘羅雕像
甘羅的祖父甘茂是秦國的名將,後來因為權力之爭被人詆毀而背叛秦國,投奔了齊國並且位列上卿,最後死在了魏國。因為祖父的叛逃,使得甘羅家族在秦國失去了原有的高位,甘羅雖然從小聰穎,也只能去投靠當時秦國最有權勢的丞相 呂不韋 ,在他的門下擔任家臣。
在他12歲的時候, 呂不韋 準備派張唐去燕國擔任相國以聯燕攻趙,張唐卻壹再找理由來推托。這時候是甘羅向 呂不韋 毛遂自薦,並以項橐七歲為孔子師為例說服了他。而在面對張唐的時候,甘羅與其說是在勸說他不如說是在恐嚇他。甘羅先用兩個問題,讓張唐知道自己的功勞不如當年的 白起 ,殺死 白起 的範雎的權勢不如 呂不韋 。最後他威脅張唐,現在他違抗 呂不韋 的話會比 白起 死得還慘。張唐被甘羅嚇到所以只好乖乖接受命令。
之後,甘羅願出使趙國,又得到了 呂不韋 和秦王政的同意。甘羅先告訴趙王秦國聯燕攻趙是為了趙國河間的土地,然後向他討要河間的五座城池來換取秦國將戰略改成聯趙攻燕。趙王答應後,攻打燕國將打下的城池又送了秦國11座。
因為甘羅的出使,秦國不費吹灰之力得到了16座城池。秦王大喜,所以在甘羅回國後就封他為上卿,地位等同丞相,同時大為賞賜。甘羅之後的事跡史書就沒有記載。
甘羅墓
史書沒有記載甘羅之死的任何相關資料,後世以他命名的墓地也有多處。而這些甘羅墓不僅各地四散而且真假不知,有在他家鄉的,也有在其他地方的,有歷史年代可考的,也有沒有記載的。
甘羅墓
據記載,甘羅的家鄉是在下蔡,現在位於安徽省的潁上縣,如今那裏為了專門紀念甘羅,已經改名為甘羅鄉,那裏建有壹個甘羅墓。該墓是明朝萬歷年間,潁上當時的知府修建的。因為靠近潁河,墳墓被河水沖擊而塌陷,所以明朝建立的甘羅墓已經消失。到了清朝光緒年間,安徽的巡撫在離原址不遠的地方,重新建立了甘羅墓,並且為他立碑,題了“秦上卿甘羅碑”六個大字。此後,歷任管理潁上縣的官員前前後後都時常修整甘羅墓並為他立碑。另外,那裏還建有供奉甘羅的祠堂。
因為甘羅之死壹直是個謎團,所以甘羅墓也不只在他的家鄉才有。在河南省許昌市的鄢陵縣也有壹處甘羅墓。該墓曾經被考察過,斷定修建的時間是漢朝。這座甘羅墓最為出名的,是它墓前種植的百年老樹,是壹棵柏樹。雖然只有7米,但據說已經有700年的歷史,現在還是郁郁蔥蔥生長茂盛。
各地修建甘羅墓的原因都是為了紀念。因為歷史上甘羅確切的經歷十分傳奇,後來關於他的民間傳說又流傳廣泛,所以後世對他十分尊敬。民間在許多地方都建了甘羅的神像,尤其是在洞庭湖周圍,人們每逢初壹十五都會去拜神,假如自己患上了疑難雜癥更是祈求甘羅神像,據說都會藥到病除。
甘羅十二出使
史書記載甘羅十二歲時出使趙國,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三寸不爛之舌為秦國贏得了十幾座城池。這段傳奇般的歷史,在西漢的《戰國策》中有所記載,全文名為《甘羅十二出使》,收錄在秦策中。
影視劇中的甘羅
當時 呂不韋 權傾朝野,甘羅在他門下作少庶子。 呂不韋 想要通過攻打趙國來擴張自己在趙國河間的封地。他花了三年派人去燕國作大臣換來了燕太子丹來做人質。他又要派張唐去燕國為相,促成聯燕攻趙之事。不過張唐以自己被趙國懸賞為由推辭。此時甘羅就毛遂自交去勸說張唐。甘羅以 白起 阻止範雎攻打趙國而被他所殺的歷史為例,威逼恐嚇張唐使其只能聽命。
之後甘羅又告知 呂不韋 ,先去出使趙國。面見趙王時,甘羅告訴他,秦國和燕國兩國結盟就是為了攻打趙國,目的是為了擴張河間的土地。只要趙王現在直接滿足秦國的需要,割讓河間的五個城邑,秦國放了燕太子丹結束與燕國的聯盟,反而可以和趙國壹起攻打燕國。趙王聽了後立馬割地,之後趙國攻打燕國,獲得了36個縣,其中送給了秦國十分之壹的土地。
《甘羅十二出使》全文不過六百字,卻生動描繪出甘羅十二歲出使趙國的經歷,展現出他智勇雙全的少年形象。不過文中趙國從燕國得到的城邑數量,與司馬遷的《史記》中的記錄頗有出入,該文中是36座,而在《史記》中只有30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