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人燒包的意思是有點錢總想花出去。
“燒包”是中國北方方言詞語,見於北京話、山東話、天津話、東北話、洛陽話等。“燒包”的意思是“有點錢總想花出去”。比喻很得意,有炫耀的意思。也比喻貪圖享用不計後果。
北京話的“燒包”也可以說成“燒”,“諷刺人因有錢而不知所措”,含貶義。乞丐有兩樣東西,壹根打狗棒,鄉人稱之為要飯棍,壹個隨身包,鄉人稱之為要飯包。乞丐的隨身包,多半用舊席改造而成,也叫席簍子。
“燒包”指祭祖時焚化包封好的紙錢,是祭祀祖先的壹種形式。袁枚《新齊諧·燒包》:“粵人於七月半,多以紙錢封而焚之,名曰燒包,各以祀其先祖。”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日本的“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壹定意義上講,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
網絡用語
網絡對燒包的定義以不似從前,如今的燒包代表著壹種時尚,壹種潮流,意即:看見自己喜歡的東西,不顧世俗的陋見,不顧自身的財力,壹高興就買了下來,是對個性消費、超前消費的壹種肯定。
近10年來,燒包們已跨越了“有錢”、“花錢”的層次,進入了“個性、時尚”的層面。以年輕人為主的燒包族,作為壹支生機勃勃的消費大軍,惟恐別人說自己沒有個性,巴不得別人把自己稱做“燒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