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天子,攘四夷是成語尊王攘夷壹詞的來源。
源自春秋時代,"尊王攘夷"壹詞最早見於《春秋公羊傳》,該書是解釋儒家經典《春秋》的三部專著之壹。本意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後來演化為具備復雜含義的政治術語,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等地區的歷史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釋義:尊:尊崇。攘,排斥、抵禦。這則典故的原意是尊奉周王為中原之主,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後來成為面對外族入侵時,結成民族統壹戰線的同義詞。"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權力,維護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攘夷",即對遊牧於長城外的戎、狄對中原諸侯的侵擾進行抵禦。
周朝,自平王東遷以後,周天子權威大大減弱,諸侯國內的篡權政變和各國之間的兼並戰爭不斷發生。與此同時邊境族群趁機入侵,華夏文明面臨空前的危機。
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經過了內政、經濟、軍事等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軍事實力,適時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幟,以諸侯長的身份,挾天子以伐不服。尊崇周天子,並數次發動幫助諸侯國攘斥夷狄戰爭而大獲贊賞,其事跡被後世稱為尊王攘夷。
尊王
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 齊桓公會集諸侯國君於首止,與周天子盟,以確定太子的正統地位。次年 管仲,齊桓公因鄭文公首止逃會,率聯軍討伐鄭國。數年後,齊桓公率多國國君與周襄王派來的大夫會盟,並確立了周襄王的王位。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魯、宋、曹等國國君及周王宰孔會於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齊桓公為諸侯長。同年秋,齊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後遇到侵犯周王室權威的事,齊桓公都會過問和制止。
魯僖公四年(前656年),齊桓公率領諸侯進入楚國,質問楚國為何不按時向周天子進貢祭祀所用的茅草而導致祭祀大典無法及時進行,使得楚國承認自己的錯誤。 魯僖公九年(前651年),齊桓公召集各路諸侯召開葵丘之盟 ,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弒,抑兼並"周襄王派宰孔參加,並賜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給齊桓公。
攘夷
公元前663年(桓公二十三年),山戎攻打燕國,燕向齊求救,齊桓公救燕。 桓公二十五年(前661年),山戎攻打刑國,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齊桓公采納管仲"請救邢"的建議,打退了毀邢都城的狄兵,並在夷儀為邢國建立了新都。 次年,狄人大舉攻衛,衛懿公被殺。齊桓公率諸侯國替衛國在楚丘另建新都。經過多年努力,齊桓公對楚國壹再北侵進行了有力的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