諱莫如深(huì mò rú shēn)是壹個漢語詞語,出自《谷梁傳·莊公三十二年》:“何也?諱莫如深,深則隱。茍有所見,莫如深也。”基本解釋為原指事件重大,諱而不言。後指把事情真相隱瞞得很深。
擴展資料
史書裏,對於無法避免而要言及莫國之事,當時的諸侯們就盡力不提莫國之名。比如說,趙武靈王想攻占中山國,而莫國就在中山國南部,占據著兩條河道及大片土地。趙武靈王提到其國境東北面莫國之地時(黃河至津水),既不說是中山國土,也不說是燕國國土,更不提是莫國國土,只以“夾水居之民”稱之。但這個國家叫什麽名字?主人是誰?竟然都不敢在君臣言論之中提及。
周攜王雖亡,但其國土(指周攜王的京畿之地)還是歸屬周天子。周雖弱,但畢竟是名義上的天下***主。只要七國中任何壹國還沒取得統壹天下的實力,誰也不會提前滅掉周王室,否則就會被群起而攻之、滅之而有名。所以,這片土地或者還叫莫國,又或者叫周天子的飛地。趙滅中山國後,索性就將莫國故土——莫、易二地平白送給燕國管理,因燕國也是姬姓侯國,有壹定的繼承權。
因為東周各國對莫國周攜王之事避諱而不談,因而就有“諱莫如深”的說法。後來《春秋谷梁傳·莊公三十二年》記載:"何也?諱莫如深,深則隱。茍有所見,莫如深也。"從此,“諱莫如深”就被解釋為原指事件重大,諱而不言,後指把事情真相隱瞞得很深。
“莫”字本義,原是指日落後的時間。《說文解字》說:莫,日且冥也。所以“莫”,又通“暮”。莫字,本來沒有“不、非、無、沒有”等等的否定含義。查遍各書,莫字有多種解釋或含義,但在東周周攜王之前都沒有“不、非、無、沒有”等等的否定含義。需要用否定語義文字時,莫國周攜王之前都用否、非、無之類的字。自從周攜王莫國之事後,諸侯各國諱“莫”如深、閉口不談,莫字從此就有了否定的語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