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夏,經組織安排入四川大學農學院學習,從事黨的秘密工作。入黨後,按黨組織的要求,與***產黨員彭詠梧扮作夫妻,組成壹個“家庭”,作為重慶市委的秘密機關和地下黨員學習的輔導中心。1945年與彭詠梧結婚。人們習慣稱她江姐,以表敬愛之情。
1946年底至1947年初,參加領導重慶學生抗暴運動,並為市委機關報《挺進報》做了大量工作。1947年,在“反內戰,反饑餓、反壓迫”的學生運動高潮中,受中***重慶地下市委的指派,1947年冬隨彭詠梧到下川東開展武裝鬥爭,擔任下川東地區地工委和川東臨委的聯絡員。負責組織大中學校的學生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英勇鬥爭。在丈夫彭詠梧的直接領導下,江姐還擔任了中***重慶市委地下刊物《挺進報》的聯絡和組織發行工作。1947年,彭詠梧任中***川東臨時委員會委員兼下川東地委副書記,領導武裝鬥爭。江姐以川東臨委及下川東地委聯絡員的身份和丈夫壹起奔赴鬥爭最前線。1948年,彭詠梧在組織武裝暴動時不幸犧牲。江姐強忍悲痛,毅然接替丈夫的工作。她說:“這條線的關系只有我熟悉,我應該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繼續戰鬥。”
1948年6月14日,由於叛徒的出賣,江姐不幸被捕,被關押在重慶渣滓洞監獄。受盡了國民黨軍統特務的各種酷刑,老虎凳、吊索、帶刺的鋼鞭、撬杠、電刑……,甚至竹簽釘進十指。特務妄想從這個年輕的女***產黨員身上打開缺口,以破獲重慶地下黨組織。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江姐始終堅貞不屈,“妳們可以打斷我的手,殺我的頭,要組織是沒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驗。竹簽子是竹子做的,***產黨員的意誌是鋼鐵鑄成的!”她關懷難友,參與領導獄中鬥爭,被親切地稱為“江姐”。
1949年11月14日,在重慶即將解放的前夕,江姐被國民黨軍統特務殺害於歌樂山電臺嵐埡,為***產主義理想獻出了年僅29歲的生命。 江姐在臨死前還寫下了壹封托孤遺書,是寫給安弟(江姐的表弟譚竹安)當時江姐是用筷子磨成竹簽做筆,用棉花灰制成墨水,寫下這封遺書,“信裏滿載著江姐作為壹名母親,對兒子濃濃的思念之情。”而這封遺書現在保存在重慶三峽博物館。而就在2007年11月14日,在江姐犧牲58周年這天,這封人稱“紅色遺書”的文物終於向世人寫開塵封已久的秘密。
信中大概說道:“我們有必勝和必活的信心,自入獄日起(上壹年6月),我就下了兩年坐牢的決心,現在時局變化的情況,年底有出牢的可能……我們在牢裏也不白坐,我們壹直是不斷的在學習……我們到底還是虎口裏的人,生死未定……假若不幸的話,雲兒(指江竹筠、彭詠梧兩烈士的孩子彭雲)就送給妳了,盼教以踏著父母之足跡,以建設新中國為誌,為***產主義革命事業奮鬥到底。孩子們決不要驕(嬌)養,粗服淡飯足矣……”
14日是革命烈士江竹筠(江姐)犧牲58周年之日,三峽博物館昨天公開展示十大鎮館之寶之壹的江姐遺書。這封遺書展示了江姐鮮為人知的柔情壹面。
遺書提到兒子
這封遺書是江姐寫給表弟譚竹安的,約十多厘米見方,紙面粗糙,因年代久遠,已開始泛黃。“這是江姐就義前最後的壹封信件。”三峽博物館工作人員表示,江姐既是壹位革命者,同時也是壹位普通女性,壹個孩子的母親。她在信中屢次提到兒子彭雲。工作人員說,人們都認為革命戰士是鋼鐵鑄成,其實英雄也有溫柔的壹面,江姐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除了革命事業外,最牽掛的就是自己的孩子,“遺書字跡相當潦草,不時出現塗改墨跡,可見當時江姐心中對孩子的牽掛之情。”
竹筷削筆燒棉做墨
在陰森恐怖的渣滓洞監獄裏,江姐是怎樣悄悄寫下遺書,又是怎樣把遺書送出監獄的?三峽博物館有關人士揭開了謎底。
當時,江姐住在渣滓洞監獄女二號牢房,工作人員說,在遇難前兩個月,江姐給表弟譚竹安寫下了這封遺書。當時,監獄中對犯人的控制十分嚴密,江姐根本無法弄到筆墨寫信。後來江姐偷偷藏起壹根竹筷,在看守不註意的時候,把竹筷壹端磨尖當筆,然後拆開棉被,把壹些棉花燒成灰,調些清水,就成了墨水。用自制的筆墨,江姐在壹張草紙上寫下了此信。遺書寫好後,江姐通過壹個看守,悄悄把信帶出了監獄,輾轉交給了她的表弟譚竹安。解放後,譚竹安將這封寶貴的遺書交給了博物館並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