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請問有哪些比較好的中國遠征軍的紀實文學?

請問有哪些比較好的中國遠征軍的紀實文學?

中國遠征軍抗日紀實:緬甸蕩寇誌

出版於1946年的《緬甸蕩寇誌》,作者孫克剛先生始終跟隨孫立人將軍的部隊,全書大部分是作者親眼所見,壹部分是取之於戰鬥記錄和實地作戰官兵的談話。它寫的是中國軍隊在抗戰中遠赴緬甸英勇作戰的動人事跡,是回憶和記敘這壹重大事件的詩文、函電等。上海時代圖書公司出版。

六十年前此時,1945年3月30日,遠征軍在緬甸和日軍打了最後壹仗。為時三年的這場出境作戰,終獲“慘勝”。 詩人穆旦(查良錚)曾作為中國遠征軍的譯員,隨軍入緬甸作戰並寫下名詩《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

出境之初,遠征軍打過令盟軍刮目相看的勝仗,也遭遇連串的失利。對失利,報章語焉不詳。妳從當時官方《中央日報》上能看到的是,“緬境我敵激戰平蠻”、“薩江流域戰事最烈”、“戰略轉進放棄瓦城”、“緬北敵軍仍甚猖獗”。簡單含混的詞語背後,是十萬大軍倉皇退入被稱為鬼門關的“野人山”,半數活生生的血肉之軀,化為再也走不出熱帶雨林的冤魂。

穆旦的筆下,有人和森林驚心動魄的對話。森林說:“歡迎妳來,把血肉脫盡”。

“原始森林內潮濕特甚,螞蝗、蚊蟲以及千奇百怪的小爬蟲到處皆是。螞蝗叮咬,破傷風病隨之而來,瘧疾、回歸熱及其他傳染病也大為流行”。曾任遠征軍代總指揮的杜聿明將軍回憶,“壹個發高熱的人壹經昏迷不醒,加上螞蝗吸血,螞蟻侵蝕,大雨沖洗,數小時內就變為白骨。官兵死亡累累,前後相繼,沿途屍骨遍野……”

《森林之魅》中,淒壯的意象令人震撼:

在陰暗的樹下,在急流的水邊,

逝去的六月和七月,在無人的山間,

妳們的身體還掙紮著想要回返,

而無名的野花已在頭上開滿。

遠征軍中有許多讀書人。且不說庚款留美生孫立人將軍(到臺灣後因所謂“兵變案”遭軟禁三十三年)、齊學啟將軍(在緬甸被日軍俘虜,後在仰光監獄拒絕誘降被刺遇難),軍中還有大批投筆從戎的熱血青年。有壹位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的孫克剛,跟隨孫立人征戰緬甸、印度,寫出極富史料價值的《緬甸蕩寇誌》壹書。還有壹位畢業於復旦大學統計系的呂德潤,作為《大公報》派駐遠征軍的隨軍記者,寫過大量戰地報道,還曾隨中國空軍轟炸機出征。

呂德潤很有幾分美國“大兵記者”歐尼·派爾(Ernie Pyle)的風格。從他的戰地通訊中我發現,《義勇軍進行曲》當年在遠征軍中極為流行。在寒冷的宿營地,清晨,官兵們常愛吼壹聲:“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然後從破毯子裏鉆出身子。

中印公路(即“史迪威公路”)打通時,呂德潤隨開往昆明的車隊采訪。臨行前去看望新壹軍軍長孫立人,問有什麽東西需要帶回。孫立人說,看看昆明市上有沒有賣冥鈔的。“我當時壹下子沒聽清‘冥鈔’兩個是什麽字。”呂德潤晚年回憶,孫立人解釋,冥鈔就是給死去的親人上墳時燒的紙錢。他當時苦笑著,緩緩地說:“並不是我迷信,只是我實在不知道如何表達我對為了這場勝利而戰死在外國荒山密林中的那些忠魂的哀思……”孫將軍斷斷續續說完這句話,淚水盈眶,再也說不下去了。

呂德潤先生後來當過中國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香港《文匯報》報道說,有壹次,卸任後的前總理朱镕基見到呂,敬重地對這位老戰地記者說,“妳曾經是我的偶像。”並同他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