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心人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快樂和感動往往來自於不求甚解,這是壹件無可厚非的事。
比如壹句我們經常用以自勵的話:"言必信,行必果",我們覺得這才是君子氣概,古人真是教會了我們很重要的人生哲理呀。--這兩句確實是孔子的名言,但在《論語》裏,原文還有後半句的:"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如果再往下看:"抑亦可以為次矣",這就是說:這種言必信,行必果的人雖然都是不怎麽樣的小人,但也不算太糟糕,也算湊合了吧。
現在,這首容若最著名的《木蘭花令》也有相似的情況在。
"人生若只如初見",我們如果只讀這最最感人肺腑的頭壹句,必然以為這是壹首情詩,也必然會把這壹句抄錄在心裏,作為壹則亙古而永恒的愛情箴言。容若這句詞的魅力在於:他直指人心地寫出了壹種愛情世界裏的普世情懷,盡管他的本意未必如此。
我們還是先從詞題看起吧。
詞題"擬古決絕詞",首先點明這首詞是"擬古",也就是說:我下面要模擬古詩的風格與題材寫上壹首。
擬古是詩人們常見的寫法,壹般是模擬古樂府,容若這回擬古擬的"決絕詞"便可見於《宋書·樂誌》所引的《白頭吟》:"晴如山上雲,皎若雲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意思是:我的心明明白白、透透亮亮,聽說妳現在腳踩兩只船,所以我要來跟妳壹刀兩斷。--註意這個主題:"絕交"。這可不是什麽纏綿悱惻的愛情,而是毅然決然的分手。
後人來"擬"這個決絕詞,最著名的是元稹的壹組三首《相和歌辭·決絕詞》:
乍可為天上牽牛織女星,不願為庭前紅槿枝。
七月七日壹相見,故心終不移。
那能朝開暮飛去,壹任東西南北吹。
分不兩相守,恨不兩相思。
對面且如此,背面當何知。
春風撩亂伯勞語,況是此時拋去時。
握手苦相問,竟不言後期。
君情既決絕,妾意已參差。
借如死生別,安得長苦悲。
噫!春冰之將泮,何余懷之獨結。
有美壹人,於焉曠絕。
壹日不見,比壹日於三年,況三年之曠別。
水得風兮小而已波,筍在苞兮高不見節。
矧桃李之當春,競眾人之攀折。
我自顧悠悠而若雲,又安能保君皓皓之如雪。
感破鏡之分明,睹淚痕之餘血。
幸他人之既不我先,又安能使他人之終不我奪。
已焉哉,織女別黃姑,壹年壹度暫相見,彼此隔河何事無。
夜夜相抱眠,幽懷尚沈結。
那堪壹年事,長遣壹宵說。
但感久相思,何暇暫相悅。
虹橋薄夜成,龍駕侵晨列。 第62節: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2)
生憎野鵲往遲回,死恨天雞識時節。
曙色漸曈昽,華星次明滅。
壹去又壹年,壹年何時徹。
有此迢遞期,不如生死別。
天公若是妒相憐,何不便教相決絕。
第壹首寫得殘酷:情人之間最好要學牛郎和織女,雖然常常見不著面,但心心相守,終老不移;可別學庭院裏的紅槿,早晨開得艷艷的,可才到晚上就壹任東風吹得南北東西了。在壹起的時候也不渴望相守,分開之後也沒多少相思。面對面尚且如此,背對背誰知道會怎麽樣呢?還是壹刀兩斷了吧,省得活受罪。
第二首寫得無恥:那個美女呀,實在美艷絕倫,我和她相別壹日便如三秋,又何況壹別三年呢?下邊化用"晴如山上雲,皎若雲間月":我自問如白雲般幹凈,可誰知妳在這三年裏是不是也像白雪般純潔呢?我很慶幸我是妳生命中的第壹個男人,但我實在沒把握我會不會也是妳生命中的最後壹個男人。我們實在分別太久了,就像牛郎、織女壹年壹見,見面那天雖然高高興興的,可見不著面的那三百六十四天裏,隔著那麽寬的壹條河,誰知道對方都幹了些什麽呢?
第三首寫得絕情:男女之間就算夜夜睡在壹起,尚且有很多隱秘沈在心底,像牛郎、織女那樣壹年只睡壹晚,又怎能長敘這壹年中的諸般事情呢?與其這樣壹年壹會,不如幹脆壹刀兩斷算了。
我們讀元稹的悼亡詩,難免不被他的深情所感動,但讀這三首,只覺得除了薄情、絕情之外,還有壹副小人嘴臉。此詩背後有其本事,就是元稹(張生)和雙文(崔鶯鶯)的壹段始亂終棄的戀情。元稹大義凜然地說:"都怪那個狐貍精不好!"
以上,就是《古決絕詞》從源頭到擬古的壹番面貌。
那麽,容若,這個多情種子,突然也來了這麽壹首《擬古決絕詞》,這是要幹什麽呀?他和哪位女子如此毅然決然地決絕了呢?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裏。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第63節: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3)
這是唐代張籍的壹首名詩,手法上也是擬古,擬漢樂府。全詩是壹個女子對壹個男子的表白口吻:妳知道我是有丈夫的,但妳還是送給我壹雙明珠。我對妳的情義非常感動,便把明珠系在了我的衣服上。但是,我家並不是小戶人家,我丈夫也不是販夫走卒,我雖然知道妳對我好,但我誓要與丈夫同生***死。明珠我還是還給妳好了,只恨我們認識得太晚!--末句"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千古傳為名句,但這首詩,通篇是男女之情,實際卻和男女之情毫無關系。
這首詩的題目叫做《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當時,藩鎮李師道四處籠人,漸成與中央政府分庭抗禮之勢,張籍也是個名人,也在李師道的籠絡之列,於是,張籍便寫了這首詩作為對李師道的婉拒,借節婦的口吻表白心誌:您的好意我心領了,但我這輩子是跟定中央政府了。--這便是詩詞自《離騷》以來的壹個重要傳統:以男女情事寄托別樣情懷。
所以,詩詞作品裏通篇寫男女的未必真是在寫男女,寫花草的未必是真寫花草,寫美女的未必是真寫美女,這便是《離騷》"美人香草"的傳統,把剛的東西柔化,把硬的東西軟化,把直的東西曲化,以壹種富於審美意味的手法來表達那些不大含有審美意味的內容。
所以,話說回來,容若這首"人生若只如初見"未必就是在寫男女情事的。
詞題"擬古決絕詞",有的版本在後邊還有兩個字:"柬友",這就是說,這首詞是以男女情事的手法來告訴某個朋友:咱們絕交吧!
這首詞,看似明白如話,實則用典綿密。"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秋風畫扇,是詩詞當中的壹個意象符號--扇子是夏天用的,等到秋風起了,扇子又該如何呢?漢成帝時,班婕妤受到冷落,淒涼境下以團扇自喻,寫下了壹首《怨歌行》:
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
裁成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扇子材質精良,如霜似雪,形如滿月,兼具皎潔與團圓兩重意象,"出入君懷袖"自是形影不離,但秋天總要到的,等秋風壹起,扇子再好也要被扔在壹邊。--這就是秋風畫扇的典之所出。"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人之與人,若始終只如初見時的美好,就如同團扇始終都如初夏時剛剛拿在手裏的那壹刻。
第64節: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4)
壹般的詩詞名句總是成雙,諸如"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諸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或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園",而容若這壹句卻是單句流傳,大約因為"人生若只如初見"通俗曉暢,而"何事秋風悲畫扇"卻轉而用典,這個典故還不是什麽通俗的典故,便造成了單句流傳的命運。其實"人生若只如初見"與"何事秋風悲畫扇"是壹個"如果……那麽……"的句式,連在壹起看,語氣和意思才都完整。
下面兩句"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心人易變",有的版本寫作"故心人",有的版本寫作"故人心",這個分歧的由來,在於有沒有讀出這兩句當中的用典。是的,這兩句看似白話,其實也是用典,出處就在謝脁的《同王主簿怨情》:
掖庭聘絕國,長門失歡宴。
相逢詠荼蘼,辭寵悲團扇。
花叢亂數蝶,風簾人雙燕。
徒使春帶賒,坐惜紅顏變。
平生壹顧重,宿昔千金賤。
故人心尚永,故心人不見。
謝脁這首詩,也是借閨怨來抒懷的,其中還用到"悲團扇"的典故,正是前邊剛剛講過的班婕妤的故事。謝脁詩的最後兩句"故人心尚永,故心人不見",也有版本作"故人心",後來基本被確定為"故心人",這正是容若"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心人易變"壹語之所本。兩個版本在意思上的差別倒也不是很大,大略是說妳這位故人輕易地就變了心,卻反而說我變得太快了--當然也可以作其他的解釋,但大體都還是圍繞著這層意思的。
下片繼續用典,"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這是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這個長生殿就在驪山華清宮,這便是"驪山語罷清宵半",後來馬嵬坡事過,唐明皇入蜀,正值雨季,唐明皇夜晚於棧道雨中聞鈴,百感交集,依此音作《雨霖鈴》的曲調以寄托幽思。--這也正是《雨霖鈴》詞牌的來歷,柳永那首"寒蟬淒切"的名篇就是這個詞牌。
"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這裏的"薄幸錦衣郎"還是說的唐明皇,"比翼連枝當日願"則是唐明皇和楊貴妃在長生殿約誓時說的"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壹對"第壹情侶"在深宮夜半的情話不知怎麽被白居易偷聽了去,後人也就多了這樣壹則愛情典故。容若的意思應該是:雖然故人變了心,往日難再,但好歹過去我們也是有過壹段交情的。--以過去的山盟海誓對比現在的故人變心,似有痛楚,似有責備。
但我們始終無法說清容若的這首詞到底是真有本事,還是泛泛而談。也許這是他壹位故友的絕交詞,也許只是泛泛而論交友之道,都不好說。但以容若為詞獨抒性靈的主張,想來還是前者更容易讓人相信些。
這首詞,若作情事解,則看似寫得淺白直露;若依詞題解,實則溫婉含蓄,怨而不怒,正是"君子絕交,不出惡聲"的士人之風。--這樣壹番解釋下來,也許破壞了壹些人原來心中存的那壹點愛情美感,但是不要緊,前邊不是還幾次講過詩人們壹直都有"斷章取義"和"為我所用"的傳統嗎?那麽,繼承並發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