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幾分仿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的意思是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著獵物馳過我的身旁。
這句出自於唐代王績《野望》。
原文:
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譯文:
傍晚時分站在東臯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著獵物馳過我的身旁。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擴展資料
貞觀初年,詩人王績(隋朝著名儒家、教育家、思想家王通的弟弟,王通就是“初唐四傑”之壹王勃的爺爺)辭官隱居東臯,自號東臯子,《野望》此詩就作於詩人隱居之時,這首詩在唐詩中的地位是很特別的,如果不知道這首詩的創作時間的話,可能會難以理解這首詩的妙處。
比起我們所熟知的李白、杜甫感覺是要稍遜壹籌的,其實這個問題也就是我們常常強調的文學作品的寫作時代背景很重要的壹個原因。
這首詩地位很特別,壹個很重要原因就在於它是作於初唐的,宋齊梁陳南朝壹路下來多為宮體詩的華靡艷麗。且不論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作為宮體詩事件原本是壹樁政治事件,文學批評只是壹個由頭。
僅僅就對宮體詩的批判而言依然是從內容開始的,這種主張客觀上就否定了南朝寫作香艷之詩的風潮。
不過在南朝的時候,這種批評的力量還是很薄弱的,直到唐初以魏征為首的壹群史臣,作為新王朝的官方發言人,通過否定前代文化昭示了新朝的光明,對於舊時代中詩歌中的情感表現,給予了徹底的批判。
而王績所作的《野望》的出現,也可以說正是這樣壹種文學背景下的產物,呈現出來壹種別樣的樸素,以及詩人靈魂深處與歷史上那些隱者的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