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金不昧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說起這個話題,我是深有體會的,因為在我的身邊曾經發生過這樣壹個故事。
上周五放學回家,由於我在七班幫著刷黑板,所以回家時已經不早了。自然而然,我們班的車棚裏就只剩下我的自行車了。我放好書包,剛拿出鑰匙要開自行車的鎖,突然發現在我車子的旁邊有壹個紅色的塑料袋,裏面鼓鼓的,我撿起來打開壹看,噢,是壹個深綠色的雨披,樣子看起來蠻新的。這讓我束手無策,該怎麽辦呢?算了,現拿回家吧,周壹再帶回來問問班裏的同學,反正我不能據為己有。想罷,我便推著自行車離校了。對於多數人來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肯定會物歸原主;可是對於那些愛占小便宜的人來說,撿著的東西那就是自己的。
同學們,若是妳,妳又會怎樣做呢?是做壹個品德高尚的人,還是做壹個拿不屬於自己東西,不知羞恥的人呢?好好思考壹下吧,這其實是壹件大事。
讓我們把這句話永遠地記在心裏吧: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
範文二:
對與每個人來說,生命是最可貴的,而時間則是生命的計時器,它的流逝意味著生命也在流逝。當然,不排除極少部分人認為財富是最重要的,但是在他們即將失去生命而無法挽回時,他們才恍然意識到生命的可貴。
然而在壹些人心中,有另壹種財富,它在他們的心中與生命的地位是不相上下的,那就是道義。當他們陷入生與義的兩難時,這就壹種最為艱難的選擇——生與義間的舍與得。
魚,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是2000多年前儒家的思想核心,孟子在生與義之間,他選擇了義,即使生命也是可貴的。而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的佳話也被人們所傳頌。
其實,我認為人的生命是可貴,但人有了生命,是為了實現價值,而在妳選擇義的時候,也是生命價值的體現,也許妳會失去生命,但得到的卻是比生命更為可貴的價值。如果擁有生命而拋棄義,那麽生命也是沒有意義的,如果在加上為非作歹,那麽生命就如同行屍走肉壹般。所以,生與義之間,生的舍去,而換取義是壹種高尚的境界。
“煙籠大地,聲震藍天;星隕大地,魂歸長天。”這是在2007年“感動中國”頒獎典禮上對犧牲在藍天白雲下的空軍戰士李劍英的頒獎詞。2006年 11月14日,他在駕機訓練結束返航時,遭遇群鴿撞擊,飛機發動機熄火。此時只要他選擇跳傘,那麽他完全可以脫身,但他為了確保覿面6個自然村中人民的生命,他選擇了迫降,與飛機***存亡。不幸發生了,飛機爆炸了,李劍英壯烈犧牲。從飛機熄火到他犧牲只有16秒鐘,為了保衛人民,他讓自己的生命改變了航向,使他永遠離開了自己的崗位,長眠與藍天白雲間。壹生巨響將生命的價值擴大了,使英烈的靈魂得到升華,這就是生命的價值,這就是生與義間的關系。
生與義其實是相互的,在選擇了義的同時,也得到了生命的價值,生與義的舍與得是個兩難的境界,但也是個崇高的境界。焦裕祿、周恩來舍去的是自己的利益,得到的卻是千萬人民永遠的懷念;雷鋒舍去的是自己的利益,得到的是人民的贊賞,人民引以為榮;烈士們舍去的是自己的生命,換來的是祖國的復興……他們舍去的都是自己的利益,卻也實現了人生的價值,難道這不是最崇高的境界嗎?
人類在地球村裏住了幾千年,義是維護人與人間的和諧,只有義才能使這個地球村更加的和諧。
世界上的東西,壹定不是十全十美的,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舍去壹些東西,才能取得壹些東西。孟子面對選擇,做出了舍生取義。可是,壹定要舍生才能取義嗎?舍生就是為了取義嗎?舍生就能取義了嗎?
對於西楚霸王,他寧死不肯過江東的故事被人當做大義凜然的真英雄行為,他用死成就了個人大義,而他,卻看不到為他戰死的千萬士兵,把江山拱手相讓給對手,失去了國家民族的大義。而對於越王勾踐,他的臥薪嘗膽的故事為人所津津樂道,千古傳頌。可是他是在茍且偷生,為吳王做牛做馬,受盡淩辱,才成就壹番霸業的,他失去了尊嚴,可是卻換來了復國的大義。由此可見,取義,不壹定要舍生。生和義兩者並不矛盾,只是要我們正確處理它們的關系罷了。
正所謂“人為財死”,許多人舍生,僅僅卻只是為了自己的壹己之私,為了自己的物欲和享受罷了。多少貪官鋌而走險,收刮民脂民膏,最後落個被判死刑的下場;多少罪犯喪心病狂,殺人放火,只是為了壹點錢財……他們把錢看做比生命還重要的東西,為了得到這些東西,不僅拋棄了生命。更拋棄了義。他們沒有清楚認識到義和生的重要性,而把本不重要的東西放在首位,甚至把生和義都拋棄了,是思想的錯位,人性的扭曲。所以,舍生,不壹定是為了取義。
而舍生,不壹定就能夠取義,而且,還有可能滅義。因為他們錯把愚義當做大義,為了愚義而犧牲。正如陳宮效忠於呂布壹樣,呂布本是奸邪之人,而陳宮卻對他忠心耿耿,到最後呂布被殺後,他抱著赴死的決心不投降曹操。他本是壹個可以大展宏圖的謀士,卻因為愚忠愚義,把呂布當做明主,誓死效忠壹個不義的人。類似的還有被謊言欺騙的德國人民,他們曾經支持擁戴壹個瘋狂的納粹分子,還有無數個崇尚武士精神而白白戰死的日本軍人,他們能不怕死而成全義,只是他們錯誤把義定位在愚義,而把大義給毀滅了。
所以可見,舍生取義在今天的詮釋不僅僅是舍去生命而成全道義,而是要明智的認識大義,明智的成全大義,不能白白犧牲,也不能效忠愚義。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是《孟子,告子上》中的壹句話。可見,在古人心目中,義是重於生的,在“生”與“義”的選擇中,古人會舍生取義,古人也視舍生取義為美德。
漢武帝晚年,政治腐敗。漢武帝的太子率兵起義,企圖清除貪官汙吏。起義失敗後,太子率壹部分親信逃亡,被追兵所逐。壹戶人家深感太子之義深重,率全家掩護太子。最終全家被誅,也未嘗有壹人透露太子去向。古時,壹戶人家都能夠做到舍生取義,可見古人品德高尚。
關羽在土山被曹操大軍所圍困,曹操幾次勸降皆不肯降。曹操以劉備妻子相要挾,關羽方約3事而降,下山後急奔下邳拜見劉備妻子。可見,關羽義氣深重。曹操以高官,金錢,美女予之。關羽皆不肯授,得知劉備消息後,即率嫂嫂棄曹營而去。過五關斬六將毫不畏懼。最終找到劉備,被後人所稱贊。可見,義氣在古人心中有很重要地位。生命是無法與之相比的。
然而,現代的壹些人在“生”與“義”的選擇上,與古人大相徑庭。現在的壹些人過於重視眼前的利益,而放棄了對“義”的追求。有些人為了金錢,而不擇手段,甚至不顧及他人生死。這種不仁不義的行為不僅違反了道德準則,也將使自己陷入遭人唾棄的境遇。
其實,生於義的選擇是直觀的比較,而生活中更多的是需要人們放開眼光的 抉擇。面臨選擇,我們應該誌存高遠,高瞻遠矚,而不要鼠目寸光為了利益而取生舍義。在選擇面前,我們應該認真思考,取“生”還是取“義”。
範文三:
孔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重義者,是思想道德境界十分崇高的人,他們能超越自身利益成全大義,實為君子之所為也。
舍小利,取大義,可實現人生價值。正如臧克家詩中所說:“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這“有的人”便是願意放棄個人利益,保全大局利益的君子。解放軍空軍飛行員李劍英在執行運輸軍用裝備的任務中,遭遇飛行故障,無法下降,但機下是居住著百姓的村莊,身為人民的保衛者,他毅然放棄棄機逃生的機會,避免了機上軍備可能墜落爆炸給人民安全造成的巨大損失,堅持最後駕駛飛機至耗完原油在無人區墜落,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才得以保全,但李劍英卻魂歸藍天。他用自己的生命向人們詮釋了大義的內涵,大義在於著眼集體利益,優先顧全大局。大利在先,小利在後,便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大義體現。
相反,舍大義,取小利的行為則是人生的汙點,是為人們所譴責的行為。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之中,存在著壹些有偏差的義利觀導向,諸如棄學生生命於不顧的“範跑跑“和視病人生命如草的”醫跑跑”,他們在緊急關頭都只求個人安全,冷漠的忽視他人的生命利益,事後還大義凜然地慶幸自己的作為,最後終是受到社會各方批評,被人們所指責。所以這種只顧個人利益而忽視甚至蔑視他人利益的行為是有偏差的,其人生價值是輕如鴻毛的,精神靈魂是汙濁的,是為他人與社會所反感的。
然而大義應還有王茂華火場救人的勇氣,有金晶穩保聖火的無畏,有沈浩愛民如己的無私,有德蘭修女壹生奉獻他人的偉大。這些大義者便是社會的驕傲,是人們應追求的道德模範。
大義與利益應有機統壹,重視集體利益和他人利益才能成就大義人生。正是由於人人追求大義,社會方能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