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妳好運
問題二:淡泊明誌,寧靜致遠。是什麽意思? “淡泊明誌,寧靜致遠”意思是:人不追求名利才能使誌趣高潔,心情平穩沈著,專心致誌,才可有所作為。
“淡泊明誌,寧靜致遠”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
誡子書(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問題三:寧靜致遠的意思和出處 此句出自諸葛亮的《戒子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
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
誌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
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
君子的操守,(應該)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不淡泊就不能明晰誌向,不寧靜就不能高瞻遠矚。學習必須靜心,才識需要學習, 不學習無從拓廣才識,不立誌不能學習成功。沈迷滯遲就不能勵精求進,偏狹躁進就不能冶煉性情。年年歲歲時日飛馳,意誌也隨光陰壹日日逝去,於是漸漸枯零雕落,大多不能經時濟世,可悲地困守著貧寒的居舍,那時(後悔)卻哪裏來得及!
[按]
淡(音zhan1)泊:恬淡,淡泊。
yin慢:放縱、懶散。
網上轉載或有以“yin慢”為“yin漫”者,謬矣。
“險躁”之“險”並非“危險”,蓋奇正之辨,正者端然正大,穩厚,而成其功時日曠久,故有奇者,求壹時之速,求壹棄萬,行之其道,有如履薄冰之危,即“險”,文中便是求速冒進而不顧全面之意,故以偏狹片面為解。
問題四:寧靜致遠什麽意思? 寧靜致遠:其意是要求人們,靜下心來,潛心苦學,冷靜的觀察世事的變化,唯如此,才能高瞻遠矚,明察秋毫。
問題五:寧靜致遠的出處及含義? 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
諸葛草廬中門聯:淡泊以明誌 寧靜而致遠 此聯出自第37回二顧草廬中。劉、關、張三人跟童子進諸葛草廬,至中門,劉備見門上大書壹聯。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誌趣;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才能達到遠大目標。通過此聯揭示了諸葛亮的高尚德操。諸葛亮的《誡子書》中有這樣兩句話:“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本來是排閥句,小說作者以肯定句的形式取代了原來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用作諸葛草廬的門聯。但它仍然還是排偶句而非對偶句,幹仄極不和諧。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煉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誌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如果不下苦工學習就 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誌就不能使學業成功。縱欲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誌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節操高尚。如果年華與歲月虛度,誌願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壹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為社會所用而有益於社會,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裏,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蘭溪諸葛村)[註:應網友 武春森要求.
“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這既是諸葛亮壹生經歷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在激裏諸葛亮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用現代話來說:“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誌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註的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運用了《邏輯學》中的“否定之否定規律”來強調他要表達的“淡泊以明誌,寧靜而誌遠”。這是壹句富含哲理的話。這同“要想取之,必先與之”,“欲達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壹樣,現在的“淡泊”、“寧靜”求清凈,不想有什麽作為,而是要通過學習“明誌”,樹立遠大的誌向,待時機成熟就可以“致遠”,轟轟烈烈幹壹番事業。
“淡泊”是壹種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後世壹直繼承贊賞這種“心神恬適”的意境,如白居易在《問秋光》壹詩中,“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無雜念,凝神安適,不限於眼前得失的那種長遠而寬闊的境界
誡子篇
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評論
本文節選自《諸葛亮集》為家訓。全文的主旨是勸兒子勤學立誌,須從談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險躁,即紮硬寨,打死仗。這些話看似老生常談,但出於父子之情,便是不同。
問題六:“寧靜致遠”是什麽意思?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 棄壹切世俗之物,悠然於天地山川草木之中過心神向往已久的寧靜生活,超凡脫俗與另壹番境界***處,不與世人同流合汙,只求精神境界的純潔以 *** 。德才兼備人的品行,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誌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學習必須專心致誌,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誌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追求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奮精神,輕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誌隨著歲月消磨,最後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守在自家的狹小天地裏,悲傷嘆息,還有什麽用呢! 追問: 那是不適合來形容壹座新興的學校的未來發展啊? 回答: 學校不但是學習的地方,也是陶冶情操的地方,用寧靜致遠來形容也未嘗不可。 追問: 對於新興的學校未來的發展來說,是用“寧靜致遠”來形容好還是“源遠流長”這兩者誰更恰當? 回答: 我覺得寧靜致遠更合適些。源遠流長用在這裏不合適。這個成語壹般是指與古老文化和地域有關的東西,這應該說是壹個現狀,而寧靜致遠是壹種精神,以此來勉勵學子,似乎更貼切壹些。麥芽糖 的感言: 我同意妳的說法!!謝謝妳幫我解決了這個困擾了我很久了的問題!
問題七:寧靜致遠什麽意思 “淡泊明誌,寧靜致遠”出自“三國?蜀?諸葛亮《戒子書》”,原句為:“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意思是:
不追求名利才能使誌趣高潔,平穩靜謐心態,不為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樹立(實現)遠大的目標。
《誡子書》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誡子書》白話譯文:
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誌向,不排除外來幹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壹,而才幹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誌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誌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麽來得及?
《誡子書》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當作於蜀漢建興十二年(元234年),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壹封家書。諸葛亮壹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於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
問題八:寧靜致遠什麽意思 是出自諸葛亮的言論,完整的是:“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簡單的翻譯就是,壹個人心緒不安靜下來就不能提高思想覺悟,不在艱苦環境中磨練就不能提高道德情操。與當前拜金主義、利欲主義是成鮮明對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