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說說滬劇(壹):阿必大回娘家

說說滬劇(壹):阿必大回娘家

滬劇是上海本地的壹種戲曲,以前也稱之為灘簧,唱滬劇也稱之為唱灘簧。戲曲講究唱念做打,這主要是對京劇來說,對於滬劇其實主要是唱、念和做。既然是本地的戲曲,唱就是用滬語來演唱,念白也都是滬語。以前的老演員,很多都是郊區出身,那郊區方言功底也很紮實。

小時候和奶奶壹起住,幾乎每天晚間吃晚飯時,都陪著奶奶壹起收聽滬劇的名家名段。印象最深的有《蘆蕩火種》《雞毛飛上天》《庵堂相會》《賣紅菱》《阿必大回娘家》《碧落黃泉》《雷雨》,後面還有新人(茅善玉、孫徐春)表演的《璇子》(金絲鳥)、《逃犯》(昨夜情)等。有些段落聽多了,自己也會隨著節奏吟唱。曾經有壹年學院年會自己就唱了壹段(昨夜情)。

母親識字不多,有時看電視普通話也聽不大懂,但對於滬劇卻聽起來津津有味。在那麽多劇目中,她最喜歡的是《阿必大回娘家》,這曲目內容太貼近生活了,裏面的主要人物就三個。壹個是婆阿媽(婆婆)是石筱英飾演,嬸娘是丁是娥表演,主角是童養媳阿必大由孫幗華表演。劇情很簡單,童養媳阿必大(父母早亡)在婆家受到婆阿媽的虐待,吃穿住都受到非人待遇。吃的粥是餿的,住在柴間,穿的破破爛爛。阿必大滴哥哥曾上門為妹妹打抱不平,可也被那婆阿媽(綽號雌老虎)嗆聲罵回。最終嬸娘出馬,和那個婆阿媽唇槍舌劍,甚至用上了全武行,為阿必大討個說話,把阿必大帶回娘家。

整個劇情的進展分為四段: 婆阿媽獨白 ,介紹了壹家的基本情況,包括自己兒子(三寸丁)個子矮小,去上海白相的軼事,諸如坐的車是電車(鐺鐺車)還因為身材矮小而逃票,去大世界照哈哈鏡。這壹些生動描述了老上海的基本概貌,農村孩子沒去過市區就明白市區街道上有什麽,大世界裏有什麽。

第二段是阿必大獨白獨唱,自己在幹點啥,吃的是啥,受了哪些苦等等。第三段哥哥前來探望妹妹,看到妹妹的處境想和婆阿媽理論,卻說不過婆阿媽的利嘴,落荒而逃。最終的高潮好像是遊戲裏的決戰天際,婆阿媽和嬸娘的高手對決。場面上的鬥智鬥勇,語言表達上的棍棒相加,以及到最後的動手動腳,婆阿媽都鬥不過嬸娘的伶牙俐齒和文治武功。對雙方的綽號也是亮點。婆阿媽是雌老虎,說明她很強勢,村裏人對她都是談虎色變。而嬸娘是壹個寡婦,在農村都有“寡婦門前是非多”壹說,沒有好口才如何在農村立足、生活?綽號是“獨幹子”。在滬語裏有另壹種諧音叫“毒尕技(音)”,貌似也是不怎麽文雅。按照方言來說,這兩個都是“強人”,所以最後壹場戲真的是精彩紛呈,聽的人交口稱贊。

當年除了聽收音機,滬劇劇團還會到各個鄉鎮巡回表演,也不用買票,拿著自家的條凳當座,妳聽著看著就好。看到活生生的嬸娘鬥婆阿媽,那場面至今難忘,那掌聲,呼喊聲不絕於耳,看的就是比聽的過癮。這部戲也活生生再現了舊社會童養媳的艱辛,貧窮人家的生活不易。特別接地氣,很受農村老百姓的歡迎。壹聲聲“必大,必大,咋死戶式!”? ,”哎,婆阿媽!”就會把人帶到那個時代。如今劇中的表演藝術家都已作古,只能在網絡上搜尋她們的表演唱段,聽來滋味百感交集。

可如今的滬劇還能有當年的輝煌嗎?還會有新時代的阿必大回娘家嗎?真心期待。

2020.5.2晨起草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