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聲十裏出山泉》是齊白石九十壹歲時,為中國文學家老舍畫的壹張水墨畫。
1951年,老舍選了蘇曼殊的四句詩句,向齊老人求畫,老人很漂亮地完成了四幅畫作,裱出來之後,掛在寓中客廳西墻上,滿壁生輝。
老舍先生受了鼓舞,這回找了四句表現難度更高的詩句再度向老人求畫,其中最難的就是查初白的《蛙聲十裏出山泉》和趙秋谷的《淒迷燈火更宜秋》這兩句。查初白是清康熙時期的進士,官至翰林院編修,著詩萬首,被譽為白居易、陸遊之後的“那壹人”。
齊老人得信之後,超水平地創作了兩幅傑作,其中對《蛙聲十裏出山泉》,他用重墨在紙的兩側畫了壹個山澗,急湍的山泉在山澗中流淌,水中遊曳著六只小蝌鬥,上方用石青點了兩個青青的遠山頭,青蛙媽媽在那裏呢,她的聲音傳出了十裏之遙,到了山澗的這頭。
畫作完成之後,在老舍先生客廳掛出之後,消息立刻傳向四方,轟動壹時,成為中國文壇畫壇壹樁大事。這大致是壹九五壹年秋天的事。
當時流傳的說法是,老人得到命題後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終於找到了靈感,提筆完成了有奇妙構思的絕品。當朋友們詢問時,老舍先生自己也這麽說,總是對老人的聰明才氣和創作水準倍加贊賞,稱他不愧是世界級的美術大師,九十壹歲啊!
這張畫後來常常掛在老舍客廳西墻上,許多文藝界的朋友都欣賞過。
擴展資料
《蛙聲十裏出山泉》是齊白石的壹幅重要作品,他用高超的技法展現了壹幅精彩絕倫的視覺與聽覺雙重享受的畫作。
《蛙聲十裏出山泉》並沒有蛙,只有蝌蚪,讓人聯想到蝌蚪長成青蛙的樣子,這幅畫從簡單的二維空間跨越到了四維空間,蝌蚪長成青蛙,是質的變化。
齊白石以詩人的素養、畫家的天才、文人的氣質創造了如此優美的意境,把詩情畫意融為壹體,準確地表現了詩中的內涵,達到了中國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高境界。
齊白石在詩、書、畫、印幾個方面都達到很高成就。他在繪畫上的造詣,得力於全面的藝術修養,和對生活獨到的觀察與感受。
齊白石壹生留下上萬件作品,其中以花卉、動物最為膾炙人口,那些遊動的蝦、橫行的蟹、彈跳的蛙、毛茸茸的小雞、蹣跚的水牛都深為人們所熟悉和喜愛。他的作品之所以打動人的,主要在於寓於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詩意和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它能給人以很多的啟發。
齊白石作畫很重視寫生,常常是反復觀察對象,掌握住其生活規律,才動手畫。但是他反對拘泥於形似,主張作畫要形神兼備。他所理解的形神關系,是要“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他認為“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都不可取。
例如他畫的蝦,蝦體透明,會遊、會遊、會跳動,但是如果和真蝦相比,就可以看出,蝦的頭、須和足等細部都曾經過畫家的提煉和取舍。畫家是根據自己的長期觀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蝦變成了藝術的形象,它不離開對象的特征,但由於畫家的誇張和取舍,使觀者對蝦的生動活潑的印象更強烈了,它“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給人以美的享受,也誘導、激發著人們對生活的愛。
齊白石非常尊重前人的藝術創造,經常在自己的詩中表達對徐渭、石濤、八大、吳昌碩等人的仰慕之情,但是他決不摹仿、因襲別人的藝術面貌,認為那樣做是藝術創作上的壹種竊盜行為。他也反對別人依樣畫葫蘆去摹仿他的作品,他告誡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齊白石壹生對待藝術極其嚴肅,無論是學畫、治印、寫字、作詩,都是下過大功夫、苦功夫,從不取巧。他常在自己的畫上蓋下這樣的印章:“天無功”、“要知天道酬勤”。
百度百科--蛙聲十裏出山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