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歷史上的幾次水災
“黃河中下遊發生的大洪水,除了有實測資料的1933年、1958年和1982年3次以外,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及洪水痕跡調查,尤其是近年來的分析估算,業經整理審定了的還有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和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的兩次。”成剛介紹說,“1761年8月17、18日(乾隆二十六年七月十八、十九日)在黃河中遊發生了壹次特大洪水。
經多年的歷史資料查證,這次洪水主要來自黃河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的伊河、洛河、沁河和直接匯入黃河的小支流,黃河下遊多處決口。
1761年洪水花園口斷面洪峰流量為32000立方米 /秒。
伊洛河、沁河下遊沿河城市備受水患之苦。
伊洛河從洛陽至偃師整個夾灘地帶,水深都在壹丈以上。
偃師、鞏義、沁陽、武陟、修武也都是大水灌城,水深在五六尺至丈余不等。
據當時河南巡撫奏折,總計河南省被水沖十州縣,另有十六州縣禾苗被淹。”
成剛接著介紹說,1843年8月(清道光二十三年七月),黃河中遊發生了壹場大暴雨。
黃河幹流潼關至小浪底河段出現千年來的最高洪水位。
這次洪水是由西南東北向切變線性暴雨形成。
這次洪水,根據沿河古代遺物和洪水淤沙調查,均可說明1843年洪水位至少是千年來最高者,它的重現期可視為千年壹遇。
在洪水調查中,黃河潼關至小浪底河段兩岸居民對這次洪水災害的記憶極為深刻,並有許多歌謠流傳至今。
如“道光二十三,黃河漲上天,沖了太陽渡,捎帶萬錦灘”等。
據當時河南巡撫鄂順安潤七月八日奏折稱:“又據、陜州、新安、澠池、武陟、鄭州、滎澤等州縣稟報,該州縣地居中河九堡之上遊,因七月十四等日黃水陡漲二丈有余,滿溢出槽,以致沿河民房田禾均被沖損……現已報到,被洪水浸淹者***二十三州縣,被雨水淹浸者***十七州縣,淹及城垣者***七縣,汜水、陳留二縣情形為最重。
洪水下泄至中牟,將原已在農歷六月潰決奪溜的口門又復沖寬至360丈(約1000余米),大量洪水均由中牟口門向東南漫流,經賈魯河入渦河、大沙河奪淮歸洪澤湖。
被淹範圍包括河南、安徽境內西起扶溝、西華,東至通許、太康、鹿邑、亳州,南至洪澤湖。”
1933年的八月上旬,黃河中遊河口鎮至陜縣間,發生了壹次自1919年建立陜縣水文站有水文記錄以來的最大洪水。
1933年洪水,陜縣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秒,為該站有實測資料以來的第壹大洪水。
由於這次洪水峰高量大,給黃河中下遊造成了嚴重災害。
中遊暴雨區內洪水橫流,人畜漂沒,下遊多出決口。
1958年7月14日至18日,黃河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發生了壹次大暴雨洪水。
黃河花園口站7月17日晚,出現了自1919年以來的最大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秒。
接著,成剛詳細介紹了1982年黃河大水災的情況。
1982年黃河大水災
1982年7月29日至8月2日,黃河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山陜區間和涇、絡、渭、汾河降大雨到暴雨。
黃河三花間幹流及伊洛河相繼漲水,花園口站8月2日18時出現流量15300立方米/秒的洪峰,7天洪量50.2億立方米,10000立方米/秒以上流量持續52小時,是1958年以來的最大洪水。
這次洪水,黃河下遊灘區普遍進水偎堤,伊洛河夾灘和兩岸洪泛區漫決進水,滯削了洪峰。
為減輕艾山以下防洪負擔,運用了東平湖老湖分洪蓄水。
歷經7天,洪峰於8月9日入海。
這次天氣過程,自7月29日開始,當晚深入黃淮地區的九號臺風外圍的低空東南風急流與冷槽相遇,三花間開始出現暴雨,局部特大暴雨。
30日雨區有所擴展。
31日至8月1日臺風低壓移入三花間南部,並與陜西低渦結合,暴雨和特大暴雨面積繼續擴大。
8月2日雨區北移至沁河、汾河壹帶,直到3日臺風低壓消失,暴雨過程基本結束。
“這次暴雨的特點是,持續時間長,中心強度大,分布不均勻。”成剛說,“其最大暴雨中心位於伊河中遊嵩縣陸混,7月29日降雨量達544毫米,其中11個半小時降雨535毫米,最大強度為壹小時87毫米,連續5天最大降雨量為782毫米。”
連續暴雨,形成三花間幹支流接連出現三次洪峰。
第壹次形成花園口站1982年7月31日6400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
第二次形成花園口站8月2日洪峰流量11200立方米/秒。
第三次洪峰即1982年最大洪峰流量15300立方米/秒。
由於夾灘和兩岸洪泛區進水,淹沒面積約260多平方公裏,滯蓄水量約4.6億立方米,小浪底、黑石關、武陟三站洪水與小花區間(小浪底至花園口)幹流來水,匯合形成花園口站15300立方米/秒洪峰,7天洪量50.2億立方米。
8月3日4時,洪峰到達夾河灘站,洪峰流量14600立方米/秒,較1958年的削減量增大7.2%。
為了減輕艾山以下防洪負擔,運用東平湖老湖分蓄洪水,林辛閘和十裏堡分洪閘先後於6日22時6分和7日11時10分開閘分洪,9日20時12分和9日23時18分先後關閘,總分洪量4億立方米。
這次洪水的含沙量較小,花園口站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32.1公斤,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63.4公斤。
花園口以下河道“上淤下沖”。
花園口至孫口段***淤積0.8億噸,其中67.6噸的泥沙淤在高村至孫口段。
孫口以下***沖刷0.382億噸。
成剛分析說,這次洪水的降雨量、暴雨範圍和三花間的洪水總量均大於1954年和1958年。
洪峰略大於1954年,小於1958年。
洪峰沿程消減大,傳播速度較慢,洪水位多數站高於1958年。
這次洪水的降雨量較大,而洪峰流量較1958年為小,其主要原因有:1.三小間(三門峽至小浪底)降雨中心的雨強較1958年小,所以1958年三小間洪峰流量為11000立方米/秒,而1982年只有4760和3520立方米/秒。
2.降雨時程分布不如1958年的集中,致使伊洛河及三小間均產生連續洪峰,先後下泄,而1958年只產生壹個洪峰。
3.陸混水庫蓄水和夾灘滯洪削減作用較1958年為大,1958年到黑石關削減30%,1982年削減50%和55%,即有白馬寺、龍門鎮合成流量7100和9070立方米/秒,到黑石關減小到3540和4040立方米/秒。
4.幹支流洪峰遭遇情況不同,1982年幹流小浪底洪峰與伊、洛、沁河黑石關、武陟洪峰沒有完全遭遇,而1958年洪峰主要由小浪底洪峰與黑石關洪峰相遇而成。
1982年洪水普遍漫灘,發生了刷槽淤灘,在漲落水過程中同流量水位明顯下降,而由於河道多年的淤積結果,1982年洪峰流量雖較1958年小,但其洪水位普遍高於1958年,壹般高1米左右,柳園口和蘇泗莊局部河段高達2米左右。
由於東平湖滯洪,致使艾山、洛口水位較1958年低0.4米左右,而利津又高於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