韜光氍毹:在舞臺上隱藏自己的才華,指在舞臺上低調、才不外露,韜光養晦的人。
出自郭德綱的“不惑但從今日始,韜光氍毹正當年……(三十九歲生日所作,虛歲四十,年屆不惑,幾句殘言,聊以自勉。)”?
1、韜光,讀音tāo guāng,指斂藏光彩,也比喻隱藏聲名才華。
出自:南朝梁蕭統《序》:“?聖人韜光,賢人遁世。”
譯文:聖人紛紛隱藏起自己的光芒,賢達的人遠離紅塵的是是非非。
2、氍毹,讀音qú shū,指織有花紋圖案的毛或毛麻混織的布、地毯之類。多用氍毹又用來代指舞臺。
出自:唐代岑參《玉門關蓋將軍歌》:“暖屋繡簾紅地爐,織成壁衣花氍毹。”
譯文:暖屋裏掛著繡簾燒起紅地爐,織成的壁衣還有花地毯。
擴展資料
近義詞
1、韜光養晦
讀音:tāo guāng yǎng huì。
釋義: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自:晉代劉昫《舊唐書·宣宗記》:“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遊處,未嘗有言。”
譯文:經歷太和、會昌兩任朝廷,更為收斂鋒芒、隱形匿跡,各種場合下都不曾透露。
2、韜光晦跡
讀音:tāo guāng huì jì。
釋義:比喻不顯露才能。
出自:?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四十:“單說這自古至今有那壹等懷才抱德,韜光晦跡的文人秀才,就比那奇珍異寶,良金美玉,藏於泥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