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問鼎中原歷史典故

問鼎中原歷史典故

問鼎中原(拼音:wèn dǐng zhōng yuán)是壹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左丘明《左傳宣公三年》。

問鼎中原(鼎:古代壹種三足或四足兩耳的器皿,禹鑄九鼎,夏、商、周三代視為傳國之寶,為得天下者所據有。

中原:黃河中下遊地區,泛指中國)原指楚莊王不甘偏居壹隅,來到周朝都城雒邑附近擅問九鼎,有覬覦天下之野心,後用於比喻有奪取國家政權的野心。動賓式結構,在句中壹般作謂語。

成語出處:

先秦左丘明《左傳宣公三年》:“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問鼎中原”。

成語故事:

夏、商、周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奉為象征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為得天下者所據有。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借口討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首都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

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於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實力雄厚、圖霸天下的楚莊王見了王孫滿,詢問九鼎大小輕重。

王孫滿聽出了弦外之音,答道:“九鼎的大小輕重在乎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自身。”楚莊王見王孫滿拒絕了他,就誇耀楚國的軍事力量加以威脅,說道:“不要自恃有九鼎,光楚國士兵在戰場上折斷的敵人的戈尖矛頭,就足以鑄成九鼎。”

面對雄視南方、倨傲少禮的楚莊王,善辯的王孫滿進行了巧妙的反駁,他先繞開楚莊王的話鋒,大談九鼎制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過,他說:“大禹統治天下,天下九州,每州都送來出產的青銅,鑄成了九鼎,象征整個天下。

夏桀無道,鼎就遷到商朝;過了六百年,商紂暴虐,鼎又遷到了周朝。可見,只要有德義,鼎雖小也很重,重得很難搬得走;如果沒有德義,鼎雖大也很輕,輕得很容易失去它。

從周成王把鼎安放在郟鄏那算起,已經傳了三十代,七百年。”最後又說:“周室雖然衰微了,但是天命還沒有完,還不到被人取代的時候,所以寶鼎的輕重,妳還是不要打聽了吧。”聽

了王孫滿義正詞嚴的壹席話,楚莊王打消了非分之想。他也自知還沒有取代周室的實力,於是偃旗息鼓,泱泱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