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譜牒學·譜牒學的形成和發展·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譜學

譜牒學·譜牒學的形成和發展·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譜學

譜牒學·譜牒學的形成和發展·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譜學

東漢以來,地方豪族地主的勢力有了很大發展。曹魏時,開始實行九品中正制,門閥豪族的利益得到維護,族姓同社會地位、權利等密切相關,因而譜牒記載便成為選官、婚姻、社交等的憑證。正如鄭樵在《通誌·氏族略》中所說:“自隋唐以上,官為簿狀,家有譜系。官之選舉,必由於簿狀;家之婚姻,必由於譜系。”在這樣的社會政治背景下,無論是士庶還是官私,莫不以家譜為重,於是競起而修纂、考訂家譜,促成了譜學的發達。

隋唐以前的時期,由於政治的多元和統治家族的頻繁更換,皇族家譜大量出現,名稱有屬籍、皇族宗人圖牒、帝譜、皇室譜。北朝的不少皇族家譜流傳到隋唐時代並為當時史書著錄。士族修纂家譜盛行,僅南北朝時期宋、齊、梁三代的士族家譜見於劉孝標《世說新語》者就達三十余種。受皇族家譜和士族家譜普遍化的影響,庶族階層也開始建立家譜,並出現了庶族在譜籍上競相作偽,力圖混雜於士族階層的現象。

為了適應收集、考辨、管理家譜的需要,官府設立了專門的主譜官員和修譜機構。於此,鄭樵在《通誌·氏族略》中有所介紹:“歷代並有圖譜局,置郎令史以掌之,仍用博通古今之儒知撰譜事。凡百官族姓之有家狀者,則上之,官為考定詳實,藏於秘閣,副在左戶。若私書有濫,則糾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則稽之以私書。此近古之制,以繩天下,使貴有常尊,賤有等威者也。”官府對集中的各地家譜進行總匯,編成總譜,亦稱百家譜。有全國性總譜和地方性總譜之分。

由於官方和民間都重視纂修家譜,自然地造就了專門從事家譜編纂、整理和研究的學者。這個時期的譜學著述豐富,據《隋書·經籍誌》記載,***有五十余種,近壹千二百卷。並出現了不少著名的譜學家,如世傳譜學的賈氏。晉太元中,散騎常侍河東賈弼,廣集百家之譜,撰為《姓氏簿狀》壹書,包括十八州百十六郡,***計七百壹十二篇,區分士庶貴賤,無壹遺漏。朝廷委令史、書吏抄繕此書,藏於秘閣及左民曹。至其孫賈淵,三世傳學,對家譜的研究精深,當世莫比。賈淵曾為竟陵王子良撰《見客譜》,又撰有《姓氏要狀》十五篇。賈淵之子賈執作《姓氏英賢》壹百篇。賈執之孫賈冠撰《梁國親皇太子序親簿》四篇。可見賈氏壹門世傳譜學,相沿達百余年。南朝有王氏之學,代表人物為王弘、王儉、王逡之、王僧儒等。王弘深好賈氏姓氏之學,善於記憶人名、別字與官號,曾日對千客而不犯各先人之諱。王儉悉心研究譜學,在賈氏著述基礎上,撰成《百家集譜》十卷。王逸之又作《續百家譜》四卷、《南族譜》二卷、《百家譜拾遺》壹卷。王僧儒又增定《百家譜》為三十卷、《百家譜集鈔》十五卷。王氏譜學也深得時人推崇。此外,當時著名的譜學家還有管寧、摯虞、劉湛、徐昭、徐勉、宋繪等。

綜上可見,官私修譜之風的盛行、總譜形式的普及、譜學世家等專門研究者的出現,都標誌著譜牒學已完全獨立成為專門的學問。阮孝緒《七錄》首次專類著錄譜牒,《七錄》中的第十壹類即是“譜狀”,著錄了四十二種譜牒,壹千余卷。此後,《隋書·經籍誌》等“正史”的史部目錄中,都立有譜牒類。這也表明譜牒學是作為史學的壹個部類存在的。

隋唐時期,廢除九品中正制,推行以才選人的科舉制,在政治上限制了門閥士族的勢力。尤其是隋末農民戰爭,沈重打擊了門閥制度和世家豪族。譜牒的作用因此有所改變。唐王朝出於政治的需要,主要由官方主持編修總譜,提高皇族地位,壓抑舊士族。如唐太宗令高士廉等修《氏族誌》,收集全國家譜,考定世系,定為九等,將皇族列為第壹等,老牌士族崔氏被抑為第三等。武則天時,下令改修《氏族誌》為《姓氏錄》,將後族武姓列為第壹等,其余以官職高下為標準,凡五品以上皆升為士族。唐代譜學的發展除了政治上的因素外,還直接與當時的社會文化風氣有關。門閥觀念在唐初仍有影響,譜牒仍然是舊士族自我標榜的依據。

唐代著名的譜學家和著作有柳沖撰《大唐姓氏錄》、路敬淳撰《衣冠譜》、韋述撰《開元譜》、張九齡撰《韻譜》、林寶撰《元和姓纂》等。唐代的譜學著作以史官撰述者為多,其中又以族姓為主,也有專論家史的,如劉知幾的 《劉氏家史》十五卷和 《譜考》三卷。劉知幾還在《史通·史誌篇》中論及史誌(此指譜牒) 的關系,“凡為國史者,宜各撰《氏族誌》,列於百官之下”,強調了譜牒在史書編撰中的作用。

唐代後期,舊士族已逐漸衰落,加之唐末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對殘余的門第制度以致命的打擊,世家大族的族譜亦大多在混亂中散失,譜學作為專門的學問流傳下來的不多。此後,譜牒學的發展進入另壹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