雩,本義指古代為求雨而舉行的祭祀。
雩,現代漢語規範二級字,普通話讀音為yú,最早見於商朝甲骨文時代,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字。“雩”是古代為求雨而舉行的樂舞祭祀。《說文》:“雩,夏祭樂於赤帝以祈甘雨也。”
商代的甲骨文的雩字上邊是“雨”形,下邊是舞蹈的人形,會意在以舞祈雨。下邊是“於”字,“於”是樂器“竽”的初文,與雨字組合在壹起,既表示用吹樂求雨,也成了“從雨,於聲”的形聲字。
周時的金文與甲骨文字形近似,個別寫作“上羽下於”,用羽代雨,也是表現舞人頭戴的羽飾,仍是形聲字。秦小篆有“上雨下於”和“上羽下於”兩種寫法。
註:古文字中有壹“粵”字,是室內祭祀的壹種形式。《說文》:“粵,虧也。審慎之詞者。”後借指南方地區和民族。後與“雩”合攏,仍與祭祀有關。至戰國時與小篆“雩”分流。
組詞解釋
1、舞雩[wǔ yú]
臺名。是魯國求雨的壇,在現在曲阜縣東。古代求雨祭天,設壇命女巫為舞,故稱舞雩。
2、雩斂[yú liǎn]
為祈雨行祭而向百姓收取的所需財用。
3、雩門[yú mén]
春秋時魯國南城門。
4、沂水舞雩[yí shuǐ wǔ yú]
謂知時處世,逍遙遊樂。
5、雩泉[yú quán]
泉名。在山東省諸城市西南常山上。宋熙寧八年,蘇軾守密州,禱雨於此而應,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