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烈日當空好似天在下火,烤焦了田野中的稻禾,
農夫心中急得猶如湯煮,公子王孫搖著扇子還喊熱。
原詩:
《赤日炎炎似火燒》宋代:佚名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
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擴展資料:
《水滸》中“赤日炎炎似火燒”那首著名的民歌與《祈雨》詩在主題、手法上都十分接近,但二者也有所不同。民歌的語言明快潑辣,對比的方式較為直截了當;而此詩語言含蓄曲折,對比的手法比較委婉。
李約--《祈雨》
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
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釋義:旱情嚴重,桑樹枝不生葉,土地幹燥,騰起的塵土好像煙霧,人們吹奏著樂器到龍王廟前面求降雨。但是,富貴人家卻整天聽歌看舞,還怕春天的陰雨使管弦樂器受潮而發不出悅耳的聲音。
賞析:
此寫觀看祈雨的感慨。通過大旱之日兩種不同生活場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對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尖銳的階級矛盾。
《赤日炎炎似火燒》從農夫百姓寫到公子王孫。旱情如虎,眼望著田裏的稻禾枯死,壹年收成無望,心如湯煮油煎壹般,這是農夫心理的真實寫照。那些公子王孫們,既不會在田間勞作,也不會推車挑擔在路上行走,居然也熱得受不了,不住地搖起扇子。
《祈雨》前後兩種場面,形成壹組對照。水廟前是無數小百姓,簫管追隨,恭迎龍神;而少數“幾處”豪家,同時也在品味管弦,欣賞歌舞。壹方是惟恐不雨;壹方卻“猶恐春陰”。惟恐不雨者,是因生死攸關的生計問題;“猶恐春陰”者,則僅僅是怕絲竹受潮,聲音啞咽而已。
這樣,壹方是深重的殷憂與不幸,另壹方卻是荒嬉與閑愁。這樣的對比,潛臺詞可以說是:世道竟然如此不平啊。這壹點作者雖已說明卻未說盡,仍給讀者以廣闊聯想的空間。此詩對比手法不像“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那樣壹目了然。因而它的諷刺更為曲折委婉,也更耐人尋味。
百度百科——赤日炎炎似火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