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與蔡桓公
“諱疾忌醫”有什麽典故?
戰國時,神醫扁鵲路過蔡國,見到蔡桓公。他觀察了壹下蔡桓公的氣色,就關切地問:“大王近來身體可好?”蔡桓公說:“我的身體壹向很好,從來不生病。”“不,大王,您已經生病了。只因剛剛開始,您沒有察覺,您這病現在只是在皮膚裏,還容易治。”蔡桓公聽後,笑著說:“我壹天到晚吃得飽,睡得足,哪兒來的病呢?請您不要開玩笑吧!”扁鵲看到蔡桓公滿不在乎的樣子,覺得不好再談了,便起身告辭了。過了幾天,扁鵲又來見蔡桓公。蔡桓公壹見扁鵲,就說:“怎麽樣?我說得不錯吧,妳看我哪像有病的樣子?”扁鵲仔細觀察了壹番蔡桓公的氣色,說:“大王確實病了,而且,這幾天病情又有發展,已進入血液裏了,如果不治療,恐怕還要加重。”蔡桓公聽後,說:“凡是行醫的人,總愛拿沒病的人當病人來治,以顯示自己治病的醫術。”扁鵲見此情景,只好主動告辭了
過了幾天,扁鶴第三次進宮。見了蔡桓公,開口就說:“大王的病,已發展到腸胃之間,再不趕快治療,生命就有危險了。”蔡桓公見扁鵲每次進宮,不談別的,總說自己有病,就很不高興地把頭壹偏,對扁鵲連理都不理了。扁鵲只好默默退了出來
又過了幾天,扁鵲在街上為人診病,正好蔡桓公的車駕經過,扁鵲用眼壹掃蔡桓公的面色,掉頭就走了。蔡桓公見此情景,就派人追上去問扁鵲原因。扁鵲說:“起先,大王的病只在皮膚裏,那時用熱手巾焐壹焐就可治好;病到了血脈裏,可以用針灸治療;上次見到大王,病已進入腸胃之間,吃壹劑藥也還可以治好;現在,大王的病已進入骨髓了,就是神仙也無法醫治了。”幾天後,蔡桓公果然病倒了,他忙派人去請扁鵲,扁鵲早已逃得無影無蹤了。沒幾天,蔡桓公就死掉了。
諱疾忌醫的主人公是誰
1、諱疾忌醫主人公:蔡桓公、扁鵲。諱疾忌醫,漢語成語,拼音是huìjíjìyī,意思是隱瞞疾病,不願醫治。比喻怕人批評而掩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出自《周子通書·過》。2、成語解釋:諱:忌諱、避忌;忌:怕,畏懼。指隱瞞疾病,不願醫治。比喻掩飾缺點、錯誤,不願改正。
妳知道諱疾忌醫的由來嗎?
扁鵲是春秋戰國時醫學家,姓秦,名越人,齊國渤海莫人。有壹次,扁鵲來到了齊國,齊桓公知道他聲望很大,便宴請扁鵲。扁鵲見到桓公以後說:“君王有病,就在肌膚之間,不治會加重的。”桓公不相信,連連說:“我沒有病。”五天後,扁鵲再去見桓公,說:“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脈,不治會加深的。”桓公仍不信,等扁鵲走後,對身邊的人說:“醫生就是這樣,總把沒病的人說成有病,好顯示他們的醫術。”又過了五天,扁鵲又見到桓公時說:“病已到腸胃,不治會更重。”桓公十分生氣,不再理他。五天又過去了,這次扁鵲壹見桓公,就趕快避開了。桓公十分納悶,派人去問。扁鵲說:“病在肌膚之間時,可用熨藥治愈;在血脈,可用針刺、貶石的方法達到治療效果;在腸胃裏時,借助酒的力量也能達到;可病到了骨髓,就無法治療了,現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無能為力了。”果然,五天後,桓公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鵲,而扁鵲已經走了。不久,桓公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