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貧窮的母親把僅有的飯菜留給兒女,同時隱瞞了自己還餓著肚子的事實,難道您還要指責善良崇高的母愛“不誠信”嗎?其實生活中我們隨處可見善意的謊言的影子,從病榻前含淚的安慰到委婉拒絕時的客套,從愛人間的海枯石爛到詩人筆下的綺麗誇張,但它們都沒有那麽可怕,讓對方辯友談“謊”而色變。 正方]:
主持人、各位評委,大家好!
對方二辯請註意,即使是善意的謊言,但作為謊言本身,已是與誠信相悖的行為,所以,無論謊言是否處於好的目的,作為謊言本身必然會有礙於誠信。所以,在此我要大聲疾呼,讓我們拒絕善意的謊言,***同打造誠信社會。 [反方]:
對方壹辨論述中,指出當壹個人面對兩種義務時,當彼此矛盾時,要緩解另壹方義務。但正方壹辯並沒有論述善意的謊言與誠信是矛盾的啊。怎麽能直接下結論,善意的謊言壹定會緩解誠信義務呢?
請對方辯友註意,我方壹辯已清楚陳述,謊言本身應具有欺騙的功能,只有惡意謊言才是出於欺騙,請正方不要把“謊言”概念的外延縮小。正方]:
請對方辯手註意,您們的辯詞存在很大的疏漏.我們認為區分事物首先應先從定義入手進行闡述,綜合康熙詞典的釋義,善意的謊言就是不事實求是,說假話、虛話,誇大、掩蓋、歪曲事實真相。從善意的謊言詞組結構入手進行分析,其屬偏正短語,中心詞是謊言,因而善意的謊言本質上就是謊言。善意的謊言其動機雖然為善意,但因為善意本身存在壹定的不確定性,因而屢屢被壹些“職業騙子”所利用――這是不爭的事實。“謊言”的本身是陰暗的,事物的好惡不由事物的目的去衡量,善意的謊言本身即是假話。盡管其褪去了丐服穿上了旗袍,可是依然擺脫不了其謊言的本質,而謊言就意味著欺騙,因而就有礙誠信。善意的謊言的出發點是善良的,但是往往這種謊言壹旦戳穿,對對方的傷害會更深,作為謊言本身,已是與誠信相悖的行為。
在中***中央公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提出的20字道德規範中,"誠信" 是壹個很重要的規範,誠信就是求"真",就是追求正義。古人說"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在講話中說的:“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通過上述多方面的分析,我們認為無論謊言是否處於好的目的,作為謊言必然會有礙於誠信。[反方]:
善意的謊言與誠信是不同範疇的道德規範,不會發生矛盾,就象汽車不會撞上飛機壹樣。
誠信:信,中國文化中“信”與“義”構成“信義”,是壹種人文精神,做人的準則。“信”與“誠”相連,形成“誠信”這壹道德規範,是泊來品,近代西方法學先賢提出“契約社會”的概念,人與人各種的關系都是契約關系,在這樣的社會中,誠信是社會道德的最底線,我國建立市場經濟後,要建立規範的有序的市場,誠信也就成了最重要的準則。所以,現代意義的“誠信”是市場運行的道德準則。
善意的謊言,從出發點和結果看各種各樣的善意的謊言,都是為了保護對方的情感,維護對方的心理健康和愉悅,是壹種人文精神。由於善意的謊言的存在,世界變得更美好,更溫馨,更和諧,世界才會充滿愛,充滿陽光,兒童健康成長,老人盡享晚年,病人充滿希望。
所以,這是兩個不同領域的道德準則,不會相互沖突,相互矛盾,善意的謊言不會妨礙誠信。
善意的謊言不是“謊言”(惡意的謊言),就象大海裏的鯨魚不是魚,鼠標不是鼠。
[正方]:
請對方壹辯註意,既是謊言?何來善意?!即是善意!何必撒謊?!
謊言雖然為善意,但作為謊言本身,已是與誠信相悖的行為,所以,無論謊言是否處於好的目的,作為謊言必然會有礙於誠信。
與民族精神來壹次暮然回首,原來那誠信竟在燈火闌珊處。隔著幾千年的長河,依舊可以清晰地聽見:誠信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宛如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壹個人如果丟失誠信留下的就是虛偽:壹個企業如果丟失誠信將面臨破產然機;而壹個民族如果丟失誠信將會對墮落與死亡!
守信了誠信就守信了壹方凈土,守信了誠信就留信了成功,守信了誠信中華民族才能永恒。
在此我想請問對方同學,當壹個人在失去了誠信之後,他的出發點還是善意的嗎?[反方]:
請對方辯手註意,我們今天我辯題是善意的謊言是否有礙誠信,而不是討論不誠信的人是否還有善意。請搞清楚因果邏輯。對方辯友說既是謊言何來善意,是否對善意的謊言的存在表示懷疑,既然不存在善意的謊言我們今天的討論還有意義嗎?[正方]:
沒有必要,我們坐在這裏辯論幹嗎?
所謂善意的謊言也可能導致不可預見的後果。並舉出實例:某人身患絕癥,為了讓他平靜地度過余生,親朋好友壹致把他瞞過,這其中絕無惡意,也絕無私利,但往往未能盡如人意,欺騙無法持久,反而使病者失去了配合治療的理性和處理個人事務的時機。女哲學家西塞拉?波克警告說,這種謊言會置人於人格大滑坡的邊緣。她在《說謊,公***和私生活中的道德選擇》壹書中寫道: “ 心理上的障礙蕩然無存,辨別真偽的能力更加模糊,自認為謊話不會被識破的概念可能趨向偏執.”壹些對說謊現象頗有研究的心理學家建議, 任何人如果想對朋友、親人、同事說些“ 善意的謊話”之前,最好能好好考慮壹個涉及心理反應的問題,即對方如果知道了真相後會感謝妳的好意,還是會覺得對妳的長期信任被妳傷害了。[反方]:
對方辯友已經承認了善意的謊言的存在。親朋好友並不會影響治療,實際上是為了更好的治療,壓力只會影響病情。壹個母親與丈夫離婚了,當時孩子還不懂事,這位母親告訴孩子,妳的爸爸是壹位海員,現在在國外,過些日子就會回來的。孩子對生活充滿期望,從來沒有因為自己家裏缺少壹個成員――爸爸而苦惱過,自卑過。後來,母親梅開二度,又找了新的丈夫,建立了新的家庭,於是她又對孩子說:妳爸爸從國外回來了。於是,孩子同爸爸之間沒有任何隔閡,情同父子,父親因為孩子沒有見外,也對孩子視如己出。每日給孩子輔導,孩子健康成長,成為名牌大學的學生。等到有壹天,孩子大學畢業了,她終於發現自己的爸爸不是親爸爸,她雖然也哭了,也為自己受到欺騙而苦惱,但是,他終歸會明白,母親這樣做是對的,否則她不會有快樂的童年,不會有健康的心理,不會有良好的學業成就,不會有美滿的家庭,不會有……(太多太多)。
請問對方辯友自問,世上有哪壹位會因為善意的謊言而懷疑對方的人格和誠信呢?[正方]:
“善意的謊言更多的是借口” !
任何使用借口的人都想用它來保護自己或別人。幫助我們挽回面子,以便能忍受挫折。
蓋斯梅爾說過:“認為自己比真正的自己好,是相當普遍的現象。”人想出來的借口有時出乎意料。為什麽人要自欺欺人?美國幽默作家賴得樂指出:“大多數人不是生活在現實當中,而是生活在幻想裏,尤其是對自己的幻想。”話又說回來,了解自己與朋友的真象有時非常殘酷,最好還是不要知道的好。
然而大多數借口都有破壞性。不自覺地使用借口,即使不會愚弄別人,也會愚弄自己。所以我請對方認識到,多點誠信,少點借口!同時我想問對方,如果大家都有這種觀點,如何打造誠信社會,如何使我們的國家在誠信上有更大發展?[反方]:
人們總是對謊言習慣性地給於貶義。這是因為當今社會誠信危機,其實謊言是中性的。即使當今社會提出誠信道德,也沒有要求在各種環境下都要講大實話,不允許謊言的存在,善意的謊言不是“謊言”(惡意的謊言),與誠信不相矛盾,是有其存在空間的,如果大家對“謊言”兩字不喜歡,我們可以介意語言學家再造壹個詞,諸如“虛言”、“婉言”來確卻表達善意謊言這壹語意。
善意的謊言,拋開了醜陋,而來到美麗的世界!
善意的謊言,摒棄了自私,而來到誠信的人間!
請對方辯友舉出實例,有誰因為善意的謊言而受到傷害?造成誠信的失損?[正方]:
您沒有正面回答正方三辯的問題,我認為即使謊言是善意的,其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比比皆是.何須舉例.這種負面影響對誠信的破壞往往是比較隱蔽,是壹種慢性中毒.無視這種毒害,無疑是掩耳盜鈴.我想請問對方辯手,您們口口聲聲說善意的謊言與誠信是兩個範疇,請您們就善意的謊言準確下壹個定義?[反方]:
正方三辯所說“善意的謊言更多的是借口” ,這句話需要不需要論證?在沒有論證的前提下,是否可以直接引用?正方三辯直接論證“借口”的危害,是有嚴重邏輯錯誤的。同時,我發現對方辯友在多處存在邏輯錯誤,在此,不壹壹列舉。
我方要求對方列舉實例,對方卻說實例比比皆是,還是沒有舉出壹例。
善意的謊言是人人盡知其意的,並不是壹個新的概念,何須再下定義呢?
正方三辯反復強調善意的謊言是慢性中毒,有隱蔽性,可是並沒進行嚴密的論證,也沒有舉出壹個實例,而是直接下了結論,我方不能茍同。
請問對方辯友,善意的謊言到底怎樣破壞誠信的?[反方]:
欺騙肯定是謊言,而謊言不壹定就是欺騙。
謊言有惡意與善意的兩種。說謊是人的壹種本能,至於是否誠信,關鍵在與哪種謊言。那麽惡意的謊言當然可以說是欺騙,惡意的謊言是為說謊者謀取利益,以強烈的利欲,薄弱的理性,把他人當作靶子,不惜傷害他人的行為,是壹種損人利已的行為表現。心術不正的人,不管如何偽裝,如何花言巧語,如何絞盡腦汁為自己惡意的謊言冠上善意的高帽,其所說的謊言都帶有惡意目的性。可善意的謊言則不然,它是出於善良的動機,以維護他人利益為目的和出發點的。善意的謊言本身的性質決定它並非惡意,而是建立在內心之誠,之善的基礎上,本身善良的人在某種狀態下“被逼”說出的謊言是善意的,這種謊言對主體來說是壹種友善,壹種關心。這種謊言也是壹種處世的方式,是壹種替人著想的品質的體現顯然,善意的謊言無礙誠信。沒有謊言的世界如同沒有灰塵的地球,是不存在的,關鍵是我們怎樣去利用它。善意的謊言不妨礙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