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原文: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遊者,比其返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曰:“已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翻譯:
有壹次對齊宣王說:“有壹個人,因為要到楚國去,把老婆孩子交托給他的朋友,請予照顧。等到他回來的時候,才知道他的老婆孩子壹直在受凍挨餓,那位朋友根本沒有盡到照顧的責任。妳說這該怎麽辦?”齊宣王答道:“和他絕交!”
孟子又說:“有壹個執行法紀、掌管刑罰的長官,卻連他自己的部下都管不了。妳說這該怎麽辦?”齊宣王說:“撤他的職!”最後,孟子說:“全國之內,政事敗亂,人民不能安居樂業。妳說這又該怎麽辦?”王顧左右而言他。
句子典故解讀:
孟子在聽了梁惠王“何以利吾國”的問題以後,就很莊重地對梁惠王說:“您何必只圖目前的利益?其實只有仁義才是永恒的大利。”“如果都像妳惠王壹樣,謀國的居心,只圖以急功近利為目的。
那麽,等而下之,那些高位的大臣、卿大夫們,也只求顧全自己的家族利益。這樣影響所及,壹般的國民,也就只為自己身家的利益打算。這種觀念發展下去。壹定會使全國上下各階屬,都變成以利害為生活的重心,造成‘當利不讓’的風氣。這樣的話,國家就太危險了。”
在歷史上,有許多的事實可以證明,互相爭權奪利的結果,便形成臣下反上的叛亂逆行。那些本來具有萬乘之尊的大國,發生弒君叛變而自據稱王的,都是當時那些高位重臣,所謂千乘之家做出來的絕事。
同樣地,那些千乘之家,被巨下叛變所謀害的,也都是那些百乘之家的重臣所幹的事。”“至於侵略吞並的思想,更是由於‘權利欲’的驅使,所以目前萬乘之尊的大國,便想吞並千乘之邦。那些千乘之國,便想吞並百乘之眾的小國,這些古今的事例,不能說不夠多的。
原因在哪裏呢?都是為了急功圖利、爭奪權利的結果。如果不了解先行仁義,而只求近利為前提,自然而然要變成非侵略他人、奪取別人的所有,就不能滿足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