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猜謎語有馬能行千裏,有土能種莊稼。

猜謎語有馬能行千裏,有土能種莊稼。

“有馬能行千裏,有土能種莊稼。有人不是妳我,有水能養魚蝦" 謎底:也。

有馬能行千裏 對應為? “ 馳”

有土能種莊稼 對應為 ?"地"

有人不是妳我 對應為 “ 他”

有水能養魚蝦 對應為 “池”

所以去掉這些偏旁部首就是謎底了。

擴展資料

也字詳細釋義

也:也字的發展過程,在語氣上、運用上,都是有變化的。它的語氣,強烈且果斷,用在句尾,當做肯定語氣詞,主要用於陳述句中,比其他同類詞意義更加明顯。

《史記·孫子傳》:“願勿斬也。”《史記·淮陰侯列傳》:“用與不用,聽與不聽也。”《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語氣強烈,都表示肯定之義。

由於也字讀音和邪耶同,有時把它當作疑問語氣詞的乎、耶(邪)用。

《國語·周語下》:“敢問天道乎,抑人故也?”此句“乎”與“也”互文通用。

《莊子》:“然則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

”《晏子》:“景公曰:此君子之服也?小人之服也?”

《晉書·魏舒傳》:“主人妻夜產,俄而聞車馬之聲,相問曰:‘男也?女也?’”《魏書·崔浩傳》:“……先攻城也?先略地也?”

《魏書·劉芳傳》:“(王)肅曰:‘此非劉石經耶?’”故郭忠恕《佩+集序》有邪也弗殊之說,《顏氏家訓》曰:“邪者未定之辭……北人即呼為也字。”(《唐韻》正卷九“也”字條)可見古音邪、也為異字同音通用。

這裏也、耶(邪)雖同作疑問語氣詞用,但並不意味著它們就是同義詞。

“耶”的本義屬疑問語氣詞,而“也”的本義則屬肯定語氣詞。所以,也字不能隨便當耶字用,只有在句中豈、焉、安、何等字為之先,它才能當作耶字用,如“何為者耶”,可以作“何為者也”,而“是耶”、“非耶”不能作“是也”、“非也”。

也字具有疑問語氣之義,是有條件的,即它須受句中前置詞的影響。例如上例中《晉書·魏舒傳》“……相問曰:‘男也?女也”’壹句,也字受句中前置詞的影響,才成為疑問語氣詞,它壹般用於選擇問句中。

中國古書無標點符號,虛詞往往具備標句語的性質,並受句文中的影響,表示其詞性。所以,也字在這裏成為疑問語氣詞,而在別處,則成為其他詞性,其用法靈活廣泛。

也字讀音如上說為羊者切,又讀邪音,也讀兮音。但上古時為悲音。(清陳僅《捫燭脞存》卷七)和移音《唐韻正》卷二“馳”字)音讀如此多,義隨音轉,它是最突出的虛詞,虛詞依聲註義,也字自然有肯定與疑問正反兩用的變化。也字亦有兮、哉之義。

《詩經·挪風·君子偕老》:“邦之媛也!”《鄭風·羔裘》作:“邦之彥兮!”又《詩經》的《國風·曹風·鸤鳩》:“其儀壹兮,心如結兮。”而《淮南子·詮言》引《詩經》作:“其儀壹也,心如結也。”說明也、兮同義通用。《論衡·刺孟》:“今以燕伐燕,何為勸之也。”

《韓非子·解老》:“吾奚以知天下之然也?”兩個也字,前“也”,《孟子·公孫醜》作“哉”。後“也”,《老子》作“哉”。

可知也字亦有疑問語氣詞“哉”字義。這是由於句中也字前面有何、奚等疑問詞搭配,從而形成它的變性。上句中如將“何”字換成“不”字,即“今以燕伐燕,不為勸之也”,則也字仍作它的本義肯定語氣詞解,而與疑問詞哉字義不同。

另外,也字也可用於感嘆句中作感嘆詞。例如《史紀·叔孫通傳》:“高帝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此也字即作感嘆詞用。

也字到了唐、宋時,使用最為活躍。它的語氣,不似以前那樣強烈肯定,而變為舒緩平落。清張文炳說:“凡文勢平平落下,高不太揚,低殺太煞者,用之(也)。”

《虛字註釋》唐、宋古文中,用也字特別巧妙,例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和蘇東坡的《酒經》,都以用也字為絕句,前者壹篇短文用21個,後者用16個。歐陽修曾說:“平生為此文最得意……吾不能為退之畫記,退之又不能為吾醉翁亭記。

”而東坡《酒經》:“每壹也字,上必押韻,暗寓於賦,而讀之者不覺其激昂淵妙,殊非世間筆墨所能形容。今盡載於此,以示後生輩,其詞雲廠…·此餅之良者也……此面之精者也……尚有五升之贏也……足以散解而勻停也……以吾酒之萌也……故吾酒三十日而成也。

”元代陳秀民稱“此文如太牢八珍,咀嚼不嫌於致力,則真味愈雋永”(以上均見元末明初人陳秀民著《東坡文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