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請介紹壹下古文觀止這本書吧

請介紹壹下古文觀止這本書吧

作 者:吳乘權、吳大職

類 型:文選

成書時間:1695年

必讀理由

這部書由於所選文章短小精悍,大多膾炙人口,易於記誦,因此成書近三百年來,受到了讀書人的偏愛,在壹般群眾中也流傳甚廣。

創作背景

《古文觀止》的編者是清初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吳乘權、吳大職叔侄倆。乘權,字楚材。壹生研習古文,好讀經史。康熙十五年(1676年)就在福州輔助先生教伯父之子學習古文,後竟以授館終其壹生。除參與選編《古文觀止》外,他還同周之炯、周之燦壹起采用朱熹《通鑒綱目》體例,編過壹個歷史普及讀本——《綱鑒易知錄》。大職,字調侯,也是嗜“古學”而“才器過人”。他壹生的主要經歷,是在家鄉同叔父壹道教書。

二吳編撰《古文觀止》費時有年。起初,他們只是為給童子講授古文編了壹些講義。後來逐年講授,對古文的見解越來越深,講義越編越精,以致“好事者手錄”而去,“鄉先生”讀後有“觀止”之嘆,勸他們“付之剞劂以公之於世”。這樣,他們才“輯平日之所課業者若幹首”為壹書。書稿編好後,即寄往歸化(今呼和浩特市)請吳興祚審閱。興祚,字伯成,號留村,為乘權伯父。他官至兩廣總督,時任漢軍副都統。他“披閱數過”,以為此書於初學古文者大為有益,便於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端午節為書做序,且“亟命付諸梨棗”。這樣就有了《古文觀止》最早的刻本。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以後,特別是近十多年來,《古文觀止》的許多譯註本,都是用中華書局本為底本。中華書局本實有兩種:壹是1959年本。這是由原古籍刊行社轉來的本子,此本“據映雪堂本斷句,並校正了個別顯著的錯字”。二是1987年本,即安平秋點校本。此本雖以1959年本為底本,但用映雪堂原刻本復核過,用文富堂本、懷涇堂本、鴻文堂本參校過,還用相關史書、總集、別集所收古文校勘過,而且補錄了二吳之《序》和乘權所撰《例言》。因而它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好的版本。

作品縮寫

明清以來,出現過許多古文選本,若論流傳之廣、影響之大、至今還受到廣大讀者喜愛的,莫過於《古文觀止》。它能長傳不衰,與二吳編書的指導思想迥異於人大有關系。

前人編古文選本,有的是借點評以泄憤世嫉俗之忿,或提倡壹種義理、張揚壹種精神;有的是借選古文,標榜壹種流派,推行壹種文風。雖然兩者都介紹古文的思想、藝術特色,但尚理、尚文,各有偏重,都難免有用意狹隘或獨守門戶之嫌。二吳不是這樣,他倆“雜選古文,原為初學設也”,既要供先生“課弟子”用,也供“童子”“肄習”用。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要編壹本老師可用來講授、學生可用來自學的古文教科書。既然如此,就要求:壹、編者選篇合理,態度公允、客觀,打破門戶之見,真正選出古文中的名篇佳作,使學子能比較全面、正確地認識歷代古文的精神特質和藝術風貌,二、編選體例合理,要適應教和學的需要,特別要便於自學。這兩點,二吳都做到了。

先說選篇。《古文觀止》***選自周到明61位作者的古文222篇(中有駢文4篇),其中西漢以前(包括西漢)文100篇,西漢以後文122篇。西漢以前文中,《左傳》有34篇,《國語》有11篇,司馬遷有15篇。西漢以後文中,唐宋文有94篇,明文有18篇。而唐宋文中,“八大家”占78篇。八家中,韓愈有24篇,柳宗元有11篇,歐陽修有13篇,蘇軾有17篇。可見,《古文觀止》所選古文,主要來自先秦文、西漢文和唐宋文。應該說,各期古文在選篇中所占份額,大體能反映出古文盛衰的歷史狀況。書中不但有大家的代表作,還收有雖非出自大家卻在古文史上卓有影響的名篇,因而選篇中精品多,覆蓋的作者面較廣。又由於註意選入各家不同題材、體裁、風格的作品,因而能使初學者較為全面地了解諸大家古文的藝術特色。而選篇數量適中,更給讀者含英咀華、收嘗鼎壹臠之效,提供了可能。

再說體例。本書體例亦“為初學設也”。全書篇目按時代先後分為12卷。每篇於重要文字加圈點以引人註目,又於語氣停頓處加圓點斷句以便句讀,同時還做了評註。二吳認為評註兼有對初學者十分有用,說:“古文評註兼有方能豁然。若有註無評,或有評無註,譬若壹人之身,知其有面目而不知其有血脈,知其有血脈而不知其有面目,可乎?是編字義、典故逐次註明,復另加評語,庶讀之者明若觀火。”(《例言》)註即註釋,壹是註音。所謂“是編音聲無壹字不註,且即註於本字之下,便於誦讀”。(同上)二是釋義。所謂“是編於艱奧須解者固細加闡發,即目前便語亦未嘗率意忽過,庶於初學有補”(同上)。三是“註解典故”(同上)。評即評議,壹是對文章內容的評議,如評漢武帝《求茂材異等詔》中“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句,謂“武帝雄心,露於非常之中”即是。二是對文章藝術的評析,其中大量出現的是對文章結構形式的分析;包括揭示文字主旨、理清脈絡、概括段落大意,以及說明用語之妙。此類評語皆因字、句、章、段而完全分布在原文字句下。彼此內在聯系緊密,實是評論者在總體把握文章藝術特點的前提下,對行文藝術的具體分析。而措詞簡明,點到即止。對全篇藝術特點的歸納,則以總評形式置於篇後。總評論藝術特色,往往兼論內容。文字短則數十字,長不過百余字,都能說出全篇藝術特征。在結合文中點評誦讀全文後,再讀總評,讀者常常會產生壹種縱觀全局、豁然開朗的感覺。

大師講評

選篇能包羅歷代古文的精華,又能用註釋掃除誦讀、理解古文的攔路石,評論又能說透文章做法之妙。這樣的讀本自然會受到初學者的歡迎,故吳興祚謂“以此正蒙養而裨後學,厥功企淺鮮哉”(《序》)。當然,《古文觀止》的選篇也有不足之處:為秦文選的多,子書壹家未選;八代文選的太少,所選唐宋文過於集中於八家文,而南宋文全然不選,元文亦告闕如。明文雖選18篇,大半並非“觀止”之作。再者,藝術分析不乏卓見妙論,終難跳出起承轉合的窠臼。

《古文觀止》的長處和短處,主要是由它的編選方法所帶來的;二吳稱書的編選方法為“集”或“匯而集之”。所謂“余兩人非瑚言選也,集焉雲耳。集之奈何”?集古人之文,集古今人之選,讕略者詳之,繁者簡之,散者合之,舛錯者厘定之,差訛者校正之雲爾。蓋諸選家各有精思深義以抉古人之奧,讀之者取此置彼用美者或遺,壹概觀覽則勞於睹記,此余兩人所以匯而集之也(《例言》)。

評註則主要取自呂、樓、謝、唐、茅、金之說,而用樓、茅、金三家見解最多。多數評語是直接過錄,如《諫逐客》、《送李願歸盤谷序》、《送石洪處士序》等的總評即全抄自樓氏選本。有過錄部分文字以作評的,如《捕蛇者說》、《愚溪詩序》總評壹半文字取自樓氏選本。《進學解》、《諱辯》、《祭十二郎文》總評壹半文字取自茅氏選本。《晏子不死君難》、《五帝本紀贊》、《吊古戰場女》、《留侯論》等文的總評部分文字即取自金氏選本。有本於原評而略作發揮的,如《答任安書》、《報孫會宗書》、《種樹郭橐駝傳》、《豐樂亭記》、《書洛陽名園記後》、《諫院題名記》等文的總評,就是對樓氏評語的發揮。《獲麟解》、《爭臣論》、《寄歐陽舍人書》的總評,就是對茅氏評語的發揮。《前赤壁賦》的總評是對金氏評語的改寫,《超然臺記》的總評是以唐順之評語為骨架。還有些評語是將諸家之說糅為壹體而出以己說,如《嶽陽樓記》、《讀孟嘗君傳》、《喜雨亭記》的總評即合用樓、金之論而言。這種擇優而集的方法,在逐句逐段評點時用得更多。如《留侯論》首段末批“能忍不能忍是壹篇主意”即取自呂氏批語,而“且其意不在書”下批“深人壹層發議,此句及壹篇之頭也”則取用金氏原批。二吳這樣“遍采名家舊註,參以己私”,是因為他們認為“諸選各有妙解,頗多闕略,是當取其所長以補其不足,便成全璧”(《例言》)。其實還有壹個重要原因,就是此書是為童子肄習用,無論選篇思想,評註內容,都要力求“醇正”、“穩妥”。尚新穎而不取怪異,務平實而忌走偏鋒。所以他們不選那些思想激進或離經叛道之文,對頗具思想特色、極富個性、充滿感情色彩的評語不加采錄,常用兼采眾家之長和闡發原評的方法以求評解周全、穩妥。這樣,便使《古文觀止》有可能吸納多種選本的種種優點,長期受到古文愛好者的歡迎,以致魯迅論及選本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時,將它與《文選》並提,說:“以《古文觀止》和《文選》並稱,初看好像是可笑的,但在文學上的影響,兩者都壹樣地不可輕視。”

關鍵知識點

《古文觀止》是作者以犀利的視角,在廣博的中華文海中擷采的最為絢麗、最有價值、最具代表性的精美古文,因而本書也是最為優秀的古文選本。數百年來,不僅讀書人對之耳熟能詳,壹般群眾也是對之喜愛有加,流傳廣泛。盡管因作者思想的局限性使選文有濃重的理學色彩,但它的確為讀者搭建了壹條最能領略古文精粹的捷徑,因此盛譽不衰也是必然。

妙語背誦

兢兢焉義之未合於古,勿敢登也;壹理之未慊於心,勿敢載也;壹段落、壹鉤勒之不思於法度,勿敢之不協於還韻,勿敢書也。

中國戲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