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字拼音:tóng。
童,為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童本指男奴,這個意思後來寫作“僮”。現代“童”多指小孩子,引申指未成年的,如童工。因為僮仆和孩童都不蓄發,所以“童”也指光禿禿的。
童,獨也,言童子未有室家也。又姓,出東莞。漢有瑯邪內史童仲玉。當作古文以為疾字。廿本二十並也,古文假為疾字,此亦不同音之假借也。竊字下曰:廿,古文疾。則不言以為。童從疾者,亦取有辠之意。
童在甲骨文中是會意字。甲骨文上邊是刀形(辛或?),下部是突出了眼睛的人形,整個字像用刀刺瞎人的眼睛。基本意思表示壹個被刑具束縛著的人的樣子,即奴仆。這種形體的“童”字在周秦文字中沒有沿襲下來,但六國文字卻繼承了這壹寫法。
“童”字本義為僮仆,奴仆。古代有壹種刑罰叫髡刑,就是將罪犯的頭發剃光。古代奴隸必會受到髡刑。他們不能戴冠,所以要剃發。於是,與平常人相比,其突出特征為沒有頭發。因此,“童”字核心義為“表面無所生之物”,其諸多義項皆圍繞此核心義展開。
童康熙字典義:
《廣韻》《正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竝音同。獨也。言童子未有室家者也。《增韻》:十五以下謂之童子。《易·蒙卦》:匪我求童蒙。《詩·衛風》:童子佩觿。《谷梁傳·昭十九年》:羈貫成童。註:成童,八歲以上。
《增韻》:女亦稱童子。《禮·記註》:女子子在室,亦童子也。又邦君妻自稱之謙辭。《論語》:夫人自稱曰小童。又牛羊之無角者曰童。《易·大畜》:童牛之牿。《詩·大雅》:俾出童羖。又《釋名》:山無草木曰童,若童子未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