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南碗碗腔也叫做“洋縣碗碗腔”,主要流傳於以陜西洋縣為中心的陜南各地。洋縣碗碗腔最初沒有正式的名稱,有的叫“碗碗腔”,有的叫“板板腔”,也有的叫“道情”,甚至有的說叫“漢調桄桄”。
後據考證,洋縣碗碗腔源出於陜西東府碗碗腔。相傳在清代乾隆年間,洋縣皮影藝人雍昌傑帶皮影社巡回演出,從陜西東府朝邑、同州學了碗碗腔,並吸收了漢中地區民歌和漢調桄桄的曲調,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碗碗腔。
在其最興盛的時期,洋縣碗碗腔班社已遍及陜南各地。戲劇班社已發展到了18個。
洋縣碗碗腔的唱腔清雅、柔和、婉轉、纏綿。小生、小旦多用真聲、拖腔用假聲。老生、老旦也用真聲,歡音演唱則用喉音,唱腔委婉細膩,韻味濃郁。
洋縣碗碗腔的板式有箭板、慢板、二六、嘹子、帶板、滾板等10多種。除滾板外,其他板式都有歡音與苦音之分。洋縣碗碗腔的板式還有嗩吶曲牌多種,如點絳唇、三索、吹腔、將軍令等。
洋縣碗碗腔文場伴奏樂器有二弦、板胡、笛子、嗩吶、海笛。武場伴奏樂器有板板、碗碗、暴鼓、鐃鈸、大鑼、小鑼等。它的音樂都是作為間奏和襯曲運用,演唱與念白時,弦樂和打擊樂全都停止,僅用板板與碗碗擊節。
洋縣碗碗腔的劇目十分豐富,大約有200多出傳統劇目,多為大本戲與神話戲,如《青玉瓶》、《火焰山》、《女兒國》、《劈華山》、《劈桃山》、《火化摘星樓》、《月霄劍》、《飛龍劍》等。洋縣碗碗腔的歷史劇有《忠烈圖》、《斬楊繼盛》等。此外還有《白牙摔琴》、《百草圖》、《禿娃尿床》等折子戲。
這些劇目的故事曲折離奇,結構嚴謹,唱詞講究,頗有地方特色。每個班主都有劇目抄本,主唱演員都要將抄本放在面前,並形成習俗。而且,這些劇目的連臺本戲較多,如《封神》有20多本連臺戲,《西遊記》則有50多本連臺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