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革裹屍的歷史典故如下:
馬援是東漢名將。他年輕時當官。有壹次,他放走了壹個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肅壹個僻遠的鄉村。漢光武帝時,他奔赴沙場抵禦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屢建戰功。光武帝封他為伏波。
不久,威武劉尚在貴州陣亡。消息傳來,光武帝壹分擔憂那裏的戰局。馬援年過花甲,卻自願請求出征。他說,好男兒為國遠征,以馬革惠屍還葬,他出兵貴燦,更挫敵兵,後來不幸病死在戰場。
資料擴展:
馬革裹屍(拼音:mǎ gé guǒ shī)是壹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南朝範曄《後漢書馬援傳》。馬革裹屍的原義是死於戰場後,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比喻英勇作戰;在句子中可充當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褒義;也作裹屍馬革。
成語寓意:
馬援六十二歲的高齡還主動請纓出戰,終“馬革裹屍”而還,實現了他最初的諾言。死有輕於鴻毛,有重於泰山。馬援,為了國家的安定、人民的幸福,戰死疆場,他的死重於泰山。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卻還活著。馬援雖然死了,但他永遠活在人民的心裏。可見做人不能安於享樂,而應為正義之事投入全部的力量,就算獻出寶貴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成語運用:
馬革裹屍在句子中可充當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褒義;用來比喻英勇作戰,效命沙場。辛棄疾《滿江紅漢水東流》: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陸遊《謝周樞使啟》:誌士弗忘在溝壑,固當堅馬革裹屍之心;薄福難與成功名,第恐有猿臂不侯之相;舒位《梅花嶺吊史閣部》:豹皮自可留千載,馬革終難裹壹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