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求杜甫的旅夜書懷的賞析

求杜甫的旅夜書懷的賞析

詩詞原文 旅夜書懷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壹沙鷗。 詩詞解釋 註解:①危檣:高聳的桅桿。②星垂句:遠處的星星宛如低垂至地面,使原野更為遼闊。③月湧句:銀色的月光映著奔流洶湧的長江。④沙鷗:水鳥名。譯文:微風輕輕地吹拂著江岸畔的細草,深夜江邊,泊著桅桿高聳的孤舟。原野遼闊,天邊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滾湧,才見大江奔流。我的名氣,難道是因為文章著稱?年老體弱,想必我為官也該罷休。唉,我這飄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活象是漂零天地間壹只孤苦沙鷗。詩詞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本作的韻腳是:十壹尤;可"十壹尤"通押。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壹沙鷗。○○○●●,○●●○△寫作背景 詩作於代宗永泰元年(765),詩人由華州解職離成都去重慶途中。杜甫帶著家人離開成都草堂,乘舟東下,在岷江、長江飄泊。這首五言律詩大概是他舟經渝州、忠州壹帶時寫的。全詩流露了詩人奔波不遇之情。詩的前半寫“旅夜”的情景。以寫景展現境況和情懷,寓情於景之中。後半寫“書懷”。抒發自己原有政治抱負,沒有想到卻是因為文章而得揚名四海,而宦途卻因老病而被排擠。表現了內心飄泊無依的傷感,字字是淚,聲聲哀嘆,感人至深。“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與李白的“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有異曲同工之妙。詩詞賞析 詩的前半描寫“旅夜”的情景。第壹、二句寫近景:微風吹拂著江岸上的細草,豎著高高桅桿的小船在月夜孤獨地停泊著。當時杜甫離成都是迫於無奈。這壹年的正月,他辭去節度使參謀職務,四月,在成都賴以存身的好友嚴武死去。處此淒孤無依之境,便決意離蜀東下。因此,這裏不是空泛地寫景,而是寓情於景,通過寫景展示他的境況和情懷:象江岸細草壹樣渺小,象江中孤舟壹般寂寞。第三、四句寫遠景:明星低垂,平野廣闊;月隨波湧,大江東流。這兩句寫景雄渾闊大,歷來為人所稱道。在這兩個寫景句中寄寓著詩人的什麽感情呢?有人認為是“開襟曠遠”(浦起龍《讀杜心解》 ),有人認為是寫出了“喜”的感情(見《唐詩論文集·杜甫五律例解》 )。很明顯,這首詩是寫詩人暮年飄泊的淒苦景況的,而上面的兩種解釋只強調了詩的字面意思,這就很難令人信服。實際上,詩人寫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正是為了反襯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告的淒愴心情。這種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經常使用的。如《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襯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寫得多麽動人!詩的後半是“書懷”。第五、六句說,有點名聲,哪裏是因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應該因為年老多病而退休。這是反話,立意至為含蓄。詩人素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長期被壓抑而不能施展,因此聲名竟因文章而著,這實在不是他的心願。杜甫此時確實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卻主要不是因為老和病,而是由於被排擠。這裏表現出詩人心中的不平,同時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飄泊、孤寂的根本原因。關於這壹聯的含義,黃生說是“無所歸咎,撫躬自怪之語”( 《杜詩說》 ),仇兆鰲說是“五屬自謙,六乃自解”( 《杜少陵集詳註》 ),恐怕不很妥當。最後兩句說,飄然壹身象個什麽呢?不過象廣闊的天地間的壹只沙鷗罷了。詩人即景自況以抒悲懷。水天空闊,沙鷗飄零;人似沙鷗,轉徙江湖。這壹聯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內心飄泊無依的感傷,真是壹字壹淚,感人至深。詩詞中的對比 對比之壹:自然的宏闊與詩人的渺小之對比。在詩人的筆下,壹個細草微風的“旅夜”,壹葉隨波飄零的孤舟,本已顯出極其的渺小,但杜甫偏偏將視野投向遼闊的平野與奔湧的大江,著力打造出壹個宏偉闊大的境界:極目遠眺,水天相接,天地相連,野闊星垂,江流月湧。聯想到自己痛苦的遭遇,面對如此宏闊無比的境界,個人的渺小在宏闊的自然面前更顯得淒涼無限,令人唏噓!自己不正是天地間無所依存的“壹沙鷗”嗎?對比之二:壯麗的樂景與孤獨的哀情之對比。頷聯“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是寫景的千古名句。地平線上,大地是那樣的遼闊,星星仿佛也俯首親吻著原野;大江之中,江水浩蕩東流,壹輪圓月映印其中,隨著江水的流動而浮湧著。這該是多麽發人遐思的壹個寧靜的港灣啊!可是,這壹切在壹個孤獨的羈旅之人看來,外界環境越是遼闊,越顯出自己的孤獨無助;周邊的情境愈是祥和,越見出自己的寂寞悲哀。天地雖大,卻無自己的安身之處;景色遼闊壯麗,卻只能反襯出詩人孤寂而悲憤的心境。這裏景與情會,在這壹對比中更顯出詩人的感慨,也更使人領悟到“獨夜舟”的孤獨寂寞了。對比之三:偉大的理想與殘酷的現實之對比。杜甫本懷著“窮年憂黎元”的思想,壹心想普濟蒼生,報效君王,在政治上有所建樹,但自己壹生卻壹直處於戰亂之中,顛沛流離,屢遭排擠,空有滿腔報國之誌,卻難以實現。頸聯“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是詩人憤激之辭,說“豈”是反詰,說“應”是悲憤。聲名不因政治抱負而顯著,反因文章而聞名;詩人辭去官職,並非因為老而多病,個中原因,不言而喻。這令人啼笑皆非的現象,這是非顛倒的現實,怎不令詩人滿腔悲憤呢?而這種悲憤之情,正是在理想與現實的對比中越發鮮明,更加深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