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觀點是什麽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觀點是什麽

對董仲舒的主要思想,絕大多數人都籠統地歸納為三綱五常。關於董仲舒的主要思想,我認為應該是五常三綱和天人感應。 五常是仁、義、禮、智、信。三綱是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 三綱五常與五常三綱是有本質區別的。三綱放在五常的前面,說明三綱統領五常,五常是為三綱服務的;而五常三綱呢,五常卻是三綱的前提與條件,三綱是五常的結果。 董仲舒說:“《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貴人始。故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春秋繁露·二端》)三綱的第壹綱是君為臣綱,壹個君主或者說天子必須首先做到自己正,才能正朝廷,從而正百官、正百姓、正四方。在董仲舒看來,如果最高統治者不正,即便有君為臣綱,他的統治能長久麽?統治者如何正自己?那就是仁義禮智信。 仁是孔子的最重要思想之壹,在董仲舒的思想裏,仁同樣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天,仁也。”(《春秋繁露·王道通三》)在董仲舒看來,天的最大特點是仁,而皇帝是天子,因此皇帝必須效法天,實行仁政。 從仁到天,再到天的兒子皇帝,這是董仲舒的天人合壹,對董仲舒的天人合壹,後人壹般稱為天人感應。 “德侔天地者稱皇帝,天佑而子之,號稱天子”,王是天的兒子,得到天的佑護。天的兒子必須具有與天壹樣的德行。 董仲舒說:“天正,則元氣和順,風雨時,景星見,黃龍下;王不正,則上變天,賊氣並見”,這就是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觀點,在他看來統治者正派,則風調雨順;反之,則天災人禍並至。 在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之前,漢朝時已經有了天地人合壹的思想。“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洲,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律;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津,人有六腑。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節。”(《皇帝內經·靈樞·邪客》) 天人感應其實也不是董仲舒最早提出來的,河出圖,洛出書,鳳鳥至,都是古人認為天下要大治的預兆。漢初的陸賈也曾經說過:“治道失於下,則天文度於上;惡政流於民,則蟲災生於地。” 那麽董仲舒為什麽在他的主張中特別強調天人感應呢,這與他提出的三綱思想有很大的關系。“天人感應”有什麽作用呢?他有壹個鞭策監督統治階級的目的。 比如講,“君為臣綱”,君王皇帝是天下的領導者,既然“君為臣綱”,那麽所有的人應該服從君的統治,這樣的問題來了,誰來監督這個皇帝呢?他是最高統治者,因此,沒有人能夠監督他,這個時候怎麽辦?董仲舒想出了壹個辦法,天人感應。就是說,如果妳這個統治者非常有德行的話,老天爺就會表現出來風調雨順。如果妳這個統治者犯錯誤了,或者準備犯錯誤了,那麽老天同樣會有所警示,比如說下暴雨,出現彗星,嚴重的會山崩地裂。董仲舒認為,如果有了這些不好的自然現象,表明老天爺是在警示妳這個統治者妳的行為無道了,或者說妳沒有仁德了。因此我們可以看出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是有積極作用的,他實際上用天來約束最高統治者,這是董仲舒強調天人感應的本意。 從董仲舒提倡天人感應的目的上,我們更能進壹步領會他的思想是五常三綱,而不是三綱五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