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
朱門沈沈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
戍樓刁鬥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
笛裏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
中原幹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
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關山月》註釋
1、陸遊:字務觀,號放翁,南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2、和戎:原意是與少數民族和睦相處,實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下詔與金人第二次議和,至作者作此詩時,歷時為十五年。
3、邊:邊防,邊境。
4、朱門:紅漆大門,借指豪門貴族。沈沈:形容門房庭院深邃。按:擊節拍。
5、廄(jiù):馬棚。肥死:馬棚裏的馬不用,漸漸死去。弓斷弦:弓很久不用,繃的弦都斷了。
6、戍樓:邊界上用以守望的崗樓。刁鬥:軍用銅鍋,可以做飯,也可用來打更。
7、笛裏:指以笛吹奏的曲調聲。
《關山月》的詩意/《關山月》的意思
與金人議和的詔書已經下了十五年,將軍不作戰白白地來到邊疆。
深廣、壯麗的貴族府裏按著節拍演歌舞,馬棚裏的肥馬默默死去、弓弦朽斷。
守望崗樓上報更的刁鬥催月落,三十歲參軍到如今已經白了發。
從笛聲裏誰人知道壯士的心思。月亮白白地照射著出征將士的骨頭。
中原壹帶的戰爭古代也聽說有,但哪有異族統治者能在中原傳子傳孫?
淪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復國,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眾在流淚!
《關山月》賞析
當淳熙二年(1175年),陸遊幾經調動再回到成都時,範成大也以四川制置使的身份來到這裏,舊友異地相逢,十分親熱,常在壹起飲酒酬唱。陸遊原本豪放不羈,這時因抗金的抱負與個人的事業都受到挫折,更是借酒澆愁,放浪形骸。因他“不拘禮法”,被壹些人譏為“頹放”(《宋史》本傳),並於淳熙三年被罷去知嘉州的官職。陸遊索性自號“放翁”,表示對抗和蔑視的態度。但盡管他外表上曠達頹放,飲酒尋樂,內心卻常常充滿了憂患、憤慨和悲哀,我們從他這壹年所作的《關山月》可以看到。
《關山月》的作者簡介
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詩人。少年時即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信念始終不渝。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風格雄渾豪放;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楊慎謂其詞纖麗處似秦觀,雄慨處似蘇軾。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