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膾炙的意思

膾炙的意思

膾炙的意思如下:

膾,細切的魚、肉等食材;“炙”是會意字,亦即是要用字的兩個組成部分去體會它的意思。即明火烹飪,指烤肉。古代鮮肉壹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幹肉則用火烤。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糧食越精致越好。肉類切得越細越好。可見古代膾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膾炙,是人們所***同喜好的,後來把詩文為人所稱頌叫做“膾炙人口”。

典源

據《孟子註疏》卷十四〈盡心章句下〉「公孫醜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醜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東漢·趙岐註:「孟子言膾炙雖美,人所同嗜。」

成語典故

孔子的弟子曾與曾參為兩父子,曾死後,曾參為悼念父親曾而不吃羊棗。孟子的弟子公孫醜聽說後,就問孟子膾炙和羊哪個好吃。孟子說當然是膾炙,公孫醜問為什麽曾子吃膾炙而不吃羊棗,孟子告訴他這是為了避諱而選擇的結果

春秋時,有父子兩人,他們同是孔子的弟子。父親曾哲愛吃羊棗(壹種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兒子曾參是個孝子,父親死後,竟不忍心吃羊棗。這件事情在當時曾被儒家子弟大為傳頌。

到了戰國時,孟子的弟子公孫醜對這件事不能理解,於是就去向老師孟子請教。公孫醜問:“老師,膾炙和羊棗,哪壹樣好吃?”“當然是膾炙好吃,沒有哪個不愛吃膾炙的!”公孫醜又問:“既然膾炙好吃,那麽曾參和他父親也都愛吃膾炙的了?那為什麽曾參不戒吃膾炙,只戒吃羊棗呢?”

孟子回答說:“燴炙,是大家都愛吃的;羊棗的滋味雖比不上燴炙,但卻是曾哲特別愛吃的東西。所以曾參只戒吃羊棗。好比對長輩只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壹樣,姓有相同的,名字卻是自己所獨有的。”

孟子的壹席話,使公孫醜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後來人們從孟子所說的“膾炙,所同也”裏引伸出“膾炙人口”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人贊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