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企業違法生產、加工食品現象不容忽視。
壹方面,少數不法分子違法使用食品添加劑和非食品原料生產加工食品,摻假制假,影響惡劣,另壹方面,現有食品行業整體素質仍處於較低水平,衛生保證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當大的比例,有的從業人員甚至未經健康體檢,農村和城鄉結合部無證無照生產加工食品行為屢禁不止,給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隱患。
(二)食品流通環節經營秩序不規範。
壹是眾多的食品經營企業小而亂,溯源管理難,分級包裝水平低,甚至違法使用不合格包裝物。二是有些企業在食品收購、儲藏和運輸過程中,過量使用防腐劑、保鮮劑。三是部分經營者銷售假冒偽劣食品、變質食品。還有的在農村市場、城鄉結合部及校園周邊兜售無廠名廠址、無出廠合格證、無保質期的“三無”食品、假冒偽劣食品,嚴重危害城鄉居民和未成年人的身體健康。
(三)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滯後。
我國有國家、行業、地方、企業等不同的食品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又分衛生標準和產品質量標準,基本形成了壹個由基礎標準、產品標準、行為標準和檢驗方法標準組成的國家食品標準體系。但我國的食品標準,無論與食品安全形勢的實際需求、還是與國際食品安全基本標準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四)檢測水平低,不能滿足當前的需要。
我國食品安全檢驗檢測機構分布在農業部、衛生部、國家質檢總局等多個政府部門,多部門從事同壹種行為的管理,切入點和管理手段基本相仿,使本來稀缺的資源更加捉襟見肘,影響了食品安全的監督力度和震懾威力。新的快速、靈敏的檢測手段仍主要用於研究單位。
(五)食品安全保障隊伍素質有待提高
食品生產、經營與管理機構中懂得食品安全專業知識的技術人員極其匱乏,食品生產部門、各類農貿市場、食品市場的管理機構中既懂宏觀管理又懂得專業知識、能為消費者把好食品安全衛生關的技術人員也極其匱乏,無法對與食品安全技術有關的法規、標準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缺乏監測網絡和實驗室分析手段。
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特點:
我國食品安全問題三個特點:壹是問題食品的涉及面越來越廣。問題食品已從過去的糧油肉禽蛋菜豆制品、水產品等傳統主副食品,擴展到水果、酒類、幹貨類、奶制品、農副產品等,呈立體式、全方位態勢。二是問題食品的危害程度越來越深,已從食品外部的衛生危害走向了食品內部的安全危害。過去只註意食品細菌總數,現在是深入食品內部的農藥、化肥、化學品殘留。三是制毒制劣手段越來越多樣、越來越“深入”、手法越來越隱蔽,從食品外部的走向內部的、從物理的走向化學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和國食品安全法》
第十四條 國家建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制度,對食源性疾病、食品汙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進行監測。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等部門,制定、實施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劃。
國務院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獲知有關食品安全風險信息後,應當立即核實並向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通報。對有關部門通報的食品安全風險信息以及醫療機構報告的食源性疾病等有關疾病信息,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應當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分析研究,認為必要的,及時調整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劃。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同級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等部門,根據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劃,結合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制定、調整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方案,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備案並實施。
第十七條 國家建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制度,運用科學方法,根據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信息、科學數據以及有關信息,對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中生物性、化學性和物理性危害因素進行風險評估。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負責組織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工作,成立由醫學、農業、食品、營養、生物、環境等方面的專家組成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進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結果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公布。
對農藥、肥料、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的安全性評估,應當有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的專家參加。
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不得向生產經營者收取費用,采集樣品應當按照市場價格支付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