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 [qín]
禽(拼音:qín)為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部首:人
組詞:禽犢、禽俘、禽縛、禽馘、禽華、禽滑、禽荒、禽獲、禽疾、禽剪、禽翦、禽截、禽罝、禽獵、禽虜、禽鹿、禽旅、禽芒、禽門、禽滅、禽鳥、禽囚、禽色、禽獸、禽貪、禽討、禽殄、禽戲、禽狝、禽獮、禽獻、禽星、禽羞、禽畜、禽言、禽儀、禽夷、禽語、禽芝、禽制、禽妝、禽流感。
家禽
拓展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下部有柄的網,用於捕捉鳥獸。“禽”的本義指獵獲鳥獸,泛指捕捉、擒獲,這些意思後來用“擒”表示。“禽”也是獸類的總名,也指鳥類。後來詞義縮小,專指鳥類。
文字源流:
“禽”的甲骨文作圖1,像捕獵用的工具,上面是網狀的器具,下面是握柄。圖2、3是金文的“禽”,字的上部增添了聲符“今”,整個字形變為上聲下形的形聲字;下部同甲骨文基本壹致,為形符。小篆(圖5)字形在金文字形上又壹變,將中間的網叉成為“兇”字,下面的網把手成為“禸(róu)”字。即成為今天的“禽”字形狀。隸書、楷書字形沿襲小篆,只是字形方塊化了。
字源解析
“禽”在甲骨刻辭中是壹個動詞,表示捕獲、擒拿的意思。根據《說文解字》的說解來看:“禽,走獸總名。”禽為走獸的總稱。但從甲骨刻辭來看,這個字最開始應該是作動詞擒獲講,後來才以此來稱呼擒獲到的獵物,於是才成為壹個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