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從青黴菌的原液裏發現了青黴素。
弗萊明發現青黴素,壹半靠的是機遇,而另壹半則靠他聰明的頭腦和嚴謹的科學作風。壹次,弗萊明在實驗室裏研究葡萄球菌後,忘了蓋好蓋子,壹個星期後,他 突然發現培養細菌用的瓊脂上附了壹層青黴菌,原來,這是從樓上壹位研究青黴菌的學者的窗口飄落進來的。令他驚訝的是,凡是培養物與青黴菌接觸的地方,黃色的葡萄球菌正在變得透明,最後完全裂解了,培養皿中顯示出幹幹凈凈的壹圈。毫無疑問,青黴菌消滅了它接觸到的葡萄球菌。隨後,他把剩下的青黴菌放在壹個裝滿培養菌的罐子裏繼續觀察,幾天後,這種特異青黴菌長成了菌落,培養湯呈淡黃色。他又驚訝地發現,不僅青黴菌具有強烈的殺菌作用,而且就連黃色培養湯也有較好的殺菌能力。於是他推論,真正的殺菌物質壹定是青黴菌生長過程的代謝物,他稱之為青黴素。而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提取的青黴素雜質較多,療效不太顯著,人們沒有給青黴素以足夠的重視。但弗萊明堅信總有壹天人們將用它的力量去拯救生命。因此,他沒有輕易丟掉所培養的青黴菌,反而更耐心地培養它。
電子顯微鏡下的青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