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悲愴》是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3.柴科夫斯基的壹生坎坷,心靈的維度更為深厚。我們不妨對比壹下王國維先生的話,似有異曲同工之妙:“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壹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4.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可以說是完美的音樂典範——它是日記式的生活狀態的反映,而貝多芬在他的音樂聲中告訴我們,他已超越了現實,擺脫了塵世的困苦,在精神上他是勝利者。 有人曾將這首奏鳴曲與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比較,指出在這兩部作品中,存在著***同的“青春的哀傷感”。 可能人們是從這個標題出發,將它和當時德國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壹種情緒相對應而作出這種結論的。